跳到主要內容

親子筆陣.祥談教育﹕考文憑試還是IB?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8日 06:35
2015年07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年本地教育改革,當中最重要的改變,應是中學文憑試加上新高中學制。本地主流學生潛心苦讀中學文憑課程,三年之後考文憑試,經聯招以此成績來報考本地受政府資助的大學院校。最低入學要求為「三三二二」,即中英兩科必須得三分,而數學、通識科則最少兩分,這是硬底線,即是不論學生在某些科目成績如何出眾,只要以上其中一科成績不達要求,所有本地大學便不能取錄這些學生。


家長重英文 中文三分有難度

看看這個底線,其實要求並不高,也不過分,筆者相信大部分學生也能符合這個要求。但想深一層,有些在個別科目擁有天分專長的學生,可能真的未能符合這個「最低要求」,最明顯的是,部分專長於文科的學生可能難以在數學科考獲兩分;另外,亦有學生在中文科難以考獲三分,特別是對非華裔學生而言,加上本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家長重英輕中的態度,部分在成長過程中早以英文取代中文作為母語的本地學生,要他們在中文科考獲三分也有相當難度。


專才要外流 香港失人才

記得首屆報考中學文憑的學生,經聯招報考本地大學,當時聽說不少本地傳統名校學生因為中文科不達標,而不能升讀本地大學。這現象和當年高級程度會考情况相似,不同的是,當時的學生在英文成績上不達標,所以有很多只優於數理化的學生在本地大學止步。


時移世易,今天的新高中學生,如不能在四個主科取得最低要求成績,但在個別科目有優異成績,他們大都不願浪費一年重考。如果家境能負擔海外升學的開支,這類學生便會到海外升學。由此可見,新高中制度並不適合只在個別科目專長的學生,而香港亦因此而流失了一些優秀的學生,實在可惜。


報考IB 中文可作第二語言

有部分家長在子女升高中時,預見子女應該難以考獲本地大學的最低要求成績,便會選擇讓子女留學海外,俗稱「跳船」。另外,本地部分傳統名校亦開設IB課程,在學生升讀高中時,揀選部分學生轉修IB,對學生的好處是,雖然IB要求學生修讀兩種語言,但若同時修讀中英兩科時,可把中文當作第二語言,到報考本地大學時,因為報考IB的學生不必經聯招以中學文憑成績報考本地大學,是故便可避過本地院校對中文科成績的要求。


從現實角度來看,IB比本地新高中學制更靈活,適合具不同專長的學生,如果父母能力所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作者簡介﹕本科專研IT,曾任教多間大專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