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股災成重啟大陸學習香港契機 / 文︰袁彌昌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5日 06:35
2015年07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內地股市暴升暴跌,中央「暴力救市」,為眾人敲響了警鐘,令內地股民及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股市信心盡失;相反,香港面對股災表現冷靜,突顯出香港金融市場的開放性,以及更為穩健的監管體系,變相令香港市場重獲光環。


儘管香港在中國市場動盪中看到了曙光,事件亦再度印證了「每次中國搞砸了,香港都會享有短期利益」這說法,直接令上海及深圳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計劃,被推後數年,對港人而言無疑是一大鼓舞,不過如果港人因此而自我感覺良好,冷眼旁觀內地「折墮」而沾沾自喜的話,那麼可能就連一個天掉下來的絕佳良機從面前溜走也不自知。


學習英美不及學習香港有效

回歸後陸港關係不斷惡化,撇除管治因素及中央對港干涉,其中一個關鍵因素為陸港立場的逆轉,令大陸毋須再依靠和學習香港(或者這樣以為)。但正當港人認為這過程已不可逆轉、難以挽回的時候,內地卻爆出了是次股災,暴露出制度和監管上的重大問題,可謂是對拒絕向香港學習的一記當頭棒喝!因此港人與其抱着「食花生」心態,白白讓機會溜走,倒不如好好想辦法,重新建立讓大陸學習並吸收香港制度的過程與渠道,令大陸更坦誠面對並更有效率地學習香港的一套。


目前從多方面的迹象來看,大陸停止向香港學習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中國迅速崛起後,開始認為自己「不配」向香港學習,而應直接向英、美學習,說穿了這無非是一種心結,相信港人對這種心態也不會感到陌生。國家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日前在倫敦就股災發表評論,公開承認內地股市存在監管錯配,需要向英美等成熟市場學習,可說是這種心態的一大反映。


雖然這次朱光耀以內地財金高官身分坦承股市監管存在缺失,其態度無疑是正確的,可是對於向英美學習這一點,筆者卻不能完全認同。內地之所以一直以來需要透過香港來吸收西方觀念及制度,不是它不懂那些觀念及制度,而是它無法掌握它們背後的邏輯及價值觀——市場自由及透明度如是,新聞自由及民主法治等方面也如是。現在陸港矛盾愈加尖銳,一國兩制不時受到衝擊,恰恰說明了中央未能讀懂香港這本書,其背後原因正是它無法直接吸收西方觀念及制度,否則這些問題早就迎刃而解。


因此,大陸必須重啟向香港學習這過程,皆因只有港人,而非英美才會認真考慮國家利益及需要。以這次股災為例,港人對當局干預市場的需要,以及內地未準備好讓市場自由運行,其實並非不理解,相反西方才不會管你這麼多,根本不會對此表示絲毫理解或同情,只會批評中國改革失效,甚至落井下石。


換言之,目前內地不是不知道B點(或終點)在哪裏,而是不知道怎樣才可不失序地由A點走到B點,情况就像以前殖民時代般,西方列強只會向落後國家出口其產品,而拒絕將有關技術和訣竅授予它們。所以內地既要解決當前問題,又要長遠達成體系上的改革,除了向香港取經之外,別無他途。


須多管齊下積極推銷香港制度

雖然現在時興港人到內地了解國情、到國內交流,但據筆者所知,每年來香港交流的內地公務員,其實不在少數——這實際上給予了香港一個絕佳機會,去影響內地公務員對香港的想法,讓他們理解香港的制度背後的邏輯和精神,繼而讓他們重新認識西方的制度與價值觀。筆者相信這比他們就讀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班,最後來個似懂非懂、一知半解,更為管用,而且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爭取他們對香港的同情與了解,藉以擴大香港在國內的聲音——只要我們在過程中多顧全他們的感受,要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並非沒可能,而這次股災就令擴大內地公務員來港交流,變得更順理成章。另一方面,港人亦有責任主動讓他們了解香港體系的成熟和優越性,因為這才是對香港最有利的做法。


事實上,除了金融制度之外,在城市管治方面,大陸同樣有不少向香港學習的空間,這可能比起在金融領域,更容易促成陸港合作交流,並且可以在更多範疇實際運用香港經驗,以解決內地問題。唯有這樣,才有望根本性地改變內地民眾和官員對香港的觀感,令雙方建立互信,重新確立陸港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日後內地更大規模引進香港制度鋪路。


因此,香港必須把握這個稍縱即逝的「窗口」,重新建立讓大陸吸收香港制度的過程與渠道,否則可能數年後股災被淡忘,國人又變得自信滿滿的時候,香港將永久失去這機會。但只要能夠因勢利導,筆者深信香港的制度有朝一日必可在全國植根,並隨着「一帶一路」戰略通行於世界,成為「新中國模式」的核心。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