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弄懂中國 港須急起直追 / 文︰林沛理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24日 06:35
2015年07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滑不溜手的香港固然不在北京的掌握之中,但深不可測的北京,同樣令香港人難以捉摸。北京的香港政策,在佔中和政改方案被否決後會作出什麼調整?回歸以來,北京的耐性和克制極限不斷被測試和挑戰,它的底線究竟在哪裏?79日的佔中沒有流血收場,處理手法一如北京所言,「堪稱國際典範」。問題是在香港一直循規蹈矩、高度克制,可以說是「on its best behavior」的北京,有一日會露出猙獰面目嗎?軟的一套證實無效,何時會換來硬的一套?在北京的宏觀和全面戰略佈局中,香港有多重要,又被分配了什麼角色?北京是否視大陸和香港是共榮共枯的命運共同體,抑或已經做好了必要時「棄車保帥」的應變計劃?對北京來說,今日的香港還剩下多少利用價值和教育意義?還有多久,香港帶給大陸的麻煩就會超過它帶來的好處,即英文所謂的「outlives its usefulness」?


這些問題難有答案,但香港人與北京博弈的同時,必須盡最大努力弄懂北京,否則只會徒勞無功,甚至悲劇收場。當然,弄懂北京絕非易事。像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這樣的「中國通」,也經常錯讀中國的政策。他在2011年出版的《論中國》(On China) ,形容中國的外交政策「只守不攻,建基於阻截對其不利的歷史洪流」(defensive and based on building dams against unfavorable historical tides),便遠離事實。


我當然不是什麼「old China hand」,但我想要弄懂一個政權,以至一個國家,首先要知道的是它怎樣界定自己的利益。英國歷史學家泰萊(A. J. P. Taylor)說過,政府的所作所為,總離不了追求它眼中的利益(A government can always be relied on to pursue its perceived interests)。其實167年前,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坦普爾(Lord Palmerston)在下議院解釋外交政策,早已指出國家沒有不變的盟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不變和永恆的只有利益,政府的責任就是按這些利益行事(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


北京如何界定它的利益?「國家核心利益」是近年來屢屢被提及的概念。所謂核心利益,就是北京眼中國家最根本的利益。為維護這些利益,它會不惜採取軍事和戰爭手段。關鍵是核心利益的內容。在7月3日的一篇報道中,《國際紐約時報》指出,傳統上,北京視它對台灣、西藏和新疆的主權為不容侵犯、無可爭議的核心利益;但隨着中國經濟、外交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加,核心利益的涵蓋範圍也不斷擴張。從最近人大通過的國家安全法可見,中國領導人心目中的核心利益,除了維護領土完整和在有主權爭議的問題上寸步不讓之外,還包括確保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以及經濟的持續發展得到保障。


大前提﹕尊重國家核心利益

香港人要爭取自身的利益,必須以尊重北京眼中的國家核心利益為大前提。這其實正是回歸後北京、特區政府和香港的政治領袖責無旁貸要做的事情—— 將香港人的根本利益與大陸的核心利益緊密連接。用管理學的術語,這叫做「利益一致化」(alignment of interests)。很不幸,事態的發展向相反的方向而行:佔少數但積極參與政治的香港人心目中的根本利益——真正的投票權和充分的政治權利,與中國領導人眼中的國家核心利益——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不符甚至出現衝突。政改之爭被描繪成一場「接受人大的決定,香港人就會輸」的零和遊戲,結果造成今日香港的政治困局。


在中國已成達者的今天,全世界都有責任弄懂北京。7月9日一期的《紐約書評》,著名投資者索羅斯(George Soros)撰文呼籲美國政府與北京建立更有效的伙伴合作關係,否則兩國軍事衝突觸發的世界大戰會無可避免。這也許有點危言聳聽,但「弄懂中國」(Getting China)在西方漸成顯學,香港人又豈能不急起直追?


林沛理 專欄作家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