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鄭立﹕我們在競標被動收入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4日 06:35
2015年07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財產」一詞,由「財」、「產」兩字組成,何謂財、何謂產?《說文》中言,財者,人所為寶也。也就是說,所謂財,就是人類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廣義來說它包括了人類普遍認同其價值的東西,包括寶石、iPhone。


至於產,《周禮•大宗伯》裏有說過,生其種曰產,以天產為陰德,以地產為陽德。天產為動物,地產為植物。產協助人類生產需要的東西,肥沃土地讓農民種出農作物,好的店舖讓商人賣更多貨物。


你擁有農地,不需要親自種地才能得到產出,你擁有一塊地,你可以給別人去生產,取其部分收成。這就是租稅利息。這種租稅利息,就是所謂的「被動收入」,就是人因為法律上擁有一件東西而得到的收入。不管它是屋租還是債息。


人類的富裕,建立在「財」的增加上,美食、衣服、科技、服務,都能豐富我們的生活。但社會財貨多,你要分享就需要錢,錢代表你能取用這社會多少「財」,所謂賺錢就是增加自己在這社會分享財富的比例。


人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適合生產,年老、體力下降、知識過時、勞動力供應過盛,都會導致人類再怎樣生產都無法產生價值。例如搬運重物,太老就做不到了。在現代社會裏,你光是技術落後了已無法產生價值。因此,人類並不是一定可以靠工作去自食其力的。


而被動收入就是你不能工作得到收入時,經濟的支柱。擁有被動收入,你在不能工作和沒有工作的處境,例如漫長的晚年,保證自己的生活不用再為衣食而憂慮,保證自己有權分享這社會部分的財貨。


而華人被動收入的主要存在形式,就是地產,土地資產。所謂爭產,爭的就是這種被動收入權利。


買樓也是一種爭產

我們去買樓,夢想有一天能靠收租過活,其實也是一種爭產,只是我們爭的方式,電視劇中爭產是討好大家長爭風吃醋,而我們則是透過獲得更多的現金,以價高者得的方式取得地產。所以它的價錢,才會不斷的上升,當我們社會流通的「錢」多了,我們是在為這些被動收入付出更多的錢。


樓價之所以無限的上升上去,就是因為這原因。我們在競標,跟拍賣類似。


不是因為彈丸之地、地少人多,而是因為我們想要買好的被動收入。地少人多並不是自然現象,而是配合這種需求而刻意促成的。因為只有地少人多,居住環境狹窄惡劣,才會產生供求的不平衡,香港人永遠求的是稍為更好的居住環境,以及方便工作的舖位與辦公室,為此願意付出大量的代價。這些被動收入,就是強迫每個工作和生活的人付出的代價形成的。


假設有一天,香港人都住得好,而工作成本便宜,那麼,這個強迫性就會消失。這些工作的人沒再需要把收入分給擁有資產的人,那這些被動收入就會大幅弱化而消失了。整個被動收入的架構會崩潰,打算靠被動收入退休的人會失去依靠,以香港被動收入維持的企業和家族,都會沒落。


被動收入是一個天秤

地產無法提供大量租金,對於某些人來說就是經濟死刑。裏面固然有大財團,但也有窮極一生就只是換取了小量地產,失去了現代經濟的工作價值,只能靠這僅餘資產去度過晚年養家的普通人。這些人為了保障這被動收入,能繼續有這樣的價值,會跟你拚命。


可是這是一個天秤,這些被動收入愈得到保障,被動收入的源頭,也就是交租的人,就會付出更多。被動收入減少,前者會不滿;被動收入增加,後者會痛苦,進而不滿。


所以談論香港這樣的環境,不是年輕人買不買得起樓,或者是否土地供應充足的問題,這些都搞錯了重點。這些是倒果為因,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


我們是為了保障被動收入的價值,才讓人買不起樓,讓土地供應不充足。我們社會拒絕變成一個地產不再是良好被動收入的經濟。因為我們社會太多環節依靠這些被動收入維持,一旦它失效,整個流動就不能運作而崩潰碎裂。


哪怕哪天我們讓所有人都買得起樓,也只是想從他們身上獲取被動收入, 哪怕我們讓土地供應多了, 也只有為了更多被動收入這理由才吸引發展。 被動收入的來源是不變的。


租是因為有人交才有租,沒有人需要交租就不會有租金。我們必須迫人交租,我們必須維持「強迫性」,否則我們的經濟無法維持,交租的人不交租或消失了,收租的人也不能活。給予交租的人做這種事情的餌,就是某天成為不工作也能生活者的夢想。


當大家意識到這個夢想不可能達成時,這個社會就會像一隻失敗的老鼠一樣,開始痛苦、絕望,走向崩潰。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