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蔡東豪:投資首重分散風險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2日 06:35
2015年07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政改方案於上月底被否決後,香港社會如何重新上路?在政經新局下,一般小市民又應如何作穩健投資?今期「湯文亮會客室」請來「立場新聞」創辦人蔡東豪,一起探討香港政經前景,以及分享分散投資之道。


˙湯: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

˙陸:明報投資及地產版主編陸振球

˙蔡:立場新聞創辦人蔡東豪

陸、湯:今日嘉賓是立場新聞創辦人蔡東豪,他剛出新書《復原力》,我認為該書名頗應景。因為早前政改被否決,有些人覺得香港被撕裂了,復元需時。過去幾十年香港經歷很多考驗,例如67暴動、73年股災、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08年環球金融海嘯,但是每一次跌倒後都可以起番身。你怎樣形容香港的復原力呢?


不懼政改撕裂港復原力強

蔡:正如你剛才所說,香港的復原力一向很強。例如2003年面對SARS的大衝擊,我們不需半年便克服困境重新上路,所以歷史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沽空香港,沽空香港是危險的。至於這次政改事件對香港社會的影響,不少傳媒以「撕裂」來形容,這反映情况已相當嚴峻,因為很多關係被「撕裂」後往往難以修補。


湯:「撕裂」係雙方五十五十勢均力敵,若六四或七三之比便不會撕裂,強者可把弱者拉過另一邊了。


蔡:雖然「撕裂」後一般滿身傷口,但我也不悲觀,即使情况再壞,香港總會捱得過去,未來兩、三年有不少選舉,也許選舉後將有一番新局面呢?我們永遠要向好的方面去想。即是說,即使早前政改方案令社會氣氛十分緊張,但700萬人始終要搵食要生活,我覺得前景不是這樣灰,我覺得香港是有復原力的。


陸:你覺得香港最強是什麼,令香港有這麼強的復原力呢?

蔡:我覺得香港最強的地方,除了人所共知的獅子山精神外,是把握到過去逾30年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做到內地其他城市做不到的事。很坦白說,若我們的制度像內地一樣瑕疵處處,例如打個電話給主管官員便可將事情辦妥,那內地便不需要香港了。近期有些人經常說香港要迎合內地,我覺得應該掉轉才對,香港要做到與內地不同才是好事。


湯:同意。若內地各方面都追上香港,香港便沒有價值了。


香港制度佔優 毋需迎合內地

蔡:很多年前我已說,因為香港有誠實、公平、法治等核心價值,上海是追不上香港的。為何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穩固?為何這麼多內地人來港買樓?為何內地父母要送子女來港讀書?正正因為我們與內地不同所致。我記得幾年前寫過一篇文章,引述當時任港交所(0388)主席主夏佳理的一句話:「關於申請上市的事,你找我幫忙也沒用。」言下之意,公司申請上市事宜,由港交所的行政總裁及上市委員會負責,即使是主席亦無權過問。我覺得這正是香港制度上的優勢。


另外,投資界普遍認同分散投資的理念,我對此亦深信不疑,在過去、現在及將來的文章,我也重重複複對讀者說:「請你記住分散投資」。原因是在投資市場,可能出錯的都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我在新書中分析復原力,背後理念是預計了自己會犯錯,而分散投資的好處是,即使犯錯亦不會被一棒打死。湯博士,你覺得分散投資是否正確呢?


湯:分散投資是必須的,但不代表是盲目分散。例如我是地產商,難道為了分散投資便去買自己不熟悉的股票、債券或衍生工具嗎?我持有現金,便已等於分散投資。


湯:多持現金如分散投資

蔡:即是說即使你最擅長地產投資,但也不會將所有身家性命財產投放在地產吧?

湯:對,一定要持有一些現金。像陸東早前向我推介港交所,我想了一下,反正有這麼多現金在手,於是就買了港交所。


蔡:但你也不會將全部身家買入港交所,即使肯定「貼士」準,也不會「瞓身」買單一股票。


湯:就樓市而言,豪宅與細價樓的投資風險是不同的。細價樓業主買入樓,一定是「瞓身」,例如他只有200萬元儲蓄,向銀行借300萬元按揭,買入500萬元細價樓,風險不低。富豪即使買入1億元豪宅,也只佔其百億元身家1%,風險有限。所以我早前發表「細價樓爆煲論」,提醒準業主不要為買細價樓而「瞓身」。


陸、湯:除了分散投資,可有其他投資意見?

蔡:最近兩年我不斷向人,包括向banker請教,有沒有極低風險,可以每年收3厘至5厘回報的投資項目。卻發覺在極低息環境下,竟沒是沒有,較隱陣擁有投資評級的債券,只能提供1厘至2厘的回報,逼使人們若要尋求較高回報,便要面對較高的風險,其實屬不健康的投資環境。


(湯文亮 會客室)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有片睇,本文僅輯錄了會客室小量內容,收看更多精彩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25522.htm

[葉創成 理財專題]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