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政府可能有一份「回應」範本,當被外國政要質問為何自己會遭美國竊聽時可以照本宣科解說。兩年前德國總理默克爾被揭遭美方竊聽,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回應是「現在不會竊聽,將來也不會竊聽」;同樣的回應上星期美國又說了一次,對象由默克爾變成另一盟友法國總統奧朗德。類似的情况肯定還未休止,只要國與國之間的間諜活動仍然存在,沒有一國領袖能夠安枕;尤其是美俄之間的冷戰氛圍再起,竊聽變本加厲更是必然。
美竊聽德法領袖
賠罪一次又一次
若不是斯諾登和「維基解密」等把絕密檔案曝光,法德兩國領袖不會知道自己的電話談話成為美國情報機關的紀錄。法德感到光火的是,兩國是美國核心盟友,德國在冷戰年代更長年在歐洲東線面對華約百萬大軍,如此付出卻得到被人竊聽的「回報」,盟友之間的所謂「忠誠」原來不值一哂。法國在戴高樂年代與美國關係不算和諧,其後脫離美國核子傘發展本國核力量,但總的來說是美國所言「自由世界」一員,可是原來連續三任總統都是美國竊聽目標。竊聽內幕公開後,法國反應強烈,立即傳召美國駐法大使表示對竊聽「無法接受」。
間諜行為並不為奇,各國利益不同,為了本國安全及其他政經利益,間諜行為就會出現。法國及德國勃然大怒的原因,是他們都自視為美國忠實盟友,如今忽然得知被美國竊聽,自然大感不快。不過,敢問法國和德國,是否絕對沒有對外國進行間諜活動?恐怕奧朗德和默克爾都不敢正面回應。惹人注目的是,正當法國向美國大興問罪之師,法國國民議會卻通過醞釀一年的《情報法》,把情報當局以反恐為名的情報蒐集做法列為合法,當中包括通過電訊及網絡營運商安裝監控通訊的設施。
在個人私隱及國家安全之間,如何劃定合適界線,這是各國今天面臨的兩難。一味強調國家安全為先,國民等於生活在小說《一九八四》描寫的監控時代;如果走到另一極端,國家安全有如「無掩雞籠」,政權隨時不保,國民生命受威脅。核心關鍵在於如何制衡,議會有其角色,至於司法部門的批核亦極重要,這可在很大程度上平衡安全部門的權力。不過,這些都知易行難,白紙黑字條文寫得清清楚楚,行政部門一樣可視而不見,這時,防止官方肆無忌憚地濫行監聽監視平民,就得靠大眾媒體的監察。
新冷戰間諜戰再起
民眾私隱隨時失守
美國接二連三的竊聽盟友事件,折射出國際政治現實﹕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統一的戰略利益,只有暫時的共同甜頭。法國與德國二戰之後一直是美國從意識形態到經濟範疇的盟友,但三國之間的戰略目標各異,例如法國是西歐當中第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的國家,當時西德及美國則與台灣有邦交。這是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的獨立外交方針,不受美國冷戰圍堵戰略左右。一個獨立的國家,自有自主的外交及軍事思考,毋須受到外國牽引,只是以西方世界盟主自居的美國,當然並不希望見到盟友「自把自為」,妨礙美國伸張利益。
事實上,隨着美俄關係近年因烏克蘭危機明顯惡化,美國勢將更加緊盯俄國外交人員和間諜在歐洲大陸的活動,也將更加留意法德等國政府的動靜和盤算。雖然在制裁俄羅斯的問題上,歐洲方面一直都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但德法兩國政界都有不少聲音,認為應顧全與俄國的關係,避免弄得太僵。為了準確掌握俄國以及法德兩國的最新動向,美國必將加強在歐陸的情報工作,例如增派間諜特務,以及加強通訊監控。大國之間沒有硝煙的刺探機密竊聽監控較量,難免愈演愈烈,到底民眾私隱會否因此成為犧牲品,無疑值得關注。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