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年社會出現「本土」、「排外」等討論,「我是香港人」更曾引起香港和內地社會一陣哄動。早前在香港生活多年的懷仔被送回內地,筆者不禁反思,誰才有資格稱自己為「香港人」。本文以懷仔事件為引子,分享筆者對香港人身分的思考。
以下想法未必準確,部分人可能會想像,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證,會講純正廣東話,對香港文化有相當體會,更重要的是認同自己香港人的身分,才算得上是香港人。相對於自由行,他們不了解香港文化,部分行為更讓香港人無法接受。相對於新來港人士,他們尚未了解香港文化,雖然擁有身分證,但對於香港來說仍然是他者。重點在於,若果沒有身分證的人擁有了香港人的特質,他們算不算是香港人;如果擁有身分證都算不上是香港人,那麼誰才是?
人類學家Fredrik Barth指出,人類會選擇某些歷史和象徵性記憶,甚至創造一些傳統以締造人與人的連結;學者陳奕麟亦指身分的構建,可以是語言、相類價值、信仰。讀者可能懷疑,傳統又怎可能被創造﹖大部分香港人可能會認同,至少對香港傳統節日有些記憶,說一口本地的廣東話,擁有香港人靈活多變、努力向上的精神,才算得上是香港人。
了解和擁有以上3點特質,是否就可以是香港人?
廣東話有多少種?香港年輕一輩說的廣東話與內地的白話不同,然而上一輩真正為香港打拼的香港人,很多並非土生土長,說的廣東話帶有鄉音,若果我們同意這些上一輩的廣東話與新一代廣東話不同,那麼,什麼才是純正廣東話﹖若果說話帶有鄉音的沈殿霞、陸叔(陳永陸),皆獲認同為香港人,那麼所謂「純正廣東話」是否香港人身分的必要條件﹖
傳統是藉宣傳建構的虛假共同感
在語言以外,身分的建構也可以基於傳統,香港人有什麼傳統?節慶傳統如長洲太平清醮,行事傳統如上大排檔,如果這些是香港人的共同記憶、傳統,在什麼前提下才構成香港人這身分?在筆者看來,所謂的這些傳統,只是透過新聞、政府宣傳建構的虛假共同感,香港人知道什麼是太平清醮,但我們何時開始認同這些是香港傳統?提及傳統,我們知道的有多少?
舉例來說,我們可能知道「搶包山」在佛誕舉行,甚至知道它的來源是一場因瘟疫而舉行的醮會;對於另一個節日天后誕,卻有多少人知道長洲天后誕的神功戲設於海邊,早年因沒有大道和街燈,為方便居民在月光下走到戲棚,所以提早慶祝?
問題在於,香港人是否必定了解這些傳統?反過來想,如果我不了解這些傳統,我是否就不是香港人?這些被宣傳的共同知識,在筆者看來,恐怕有着很高的隨意性,形成的共同感也只基於感覺,而這些感覺讓我們誤以為我們有着差不多的身分。
至於近年有評論指,獅子山精神只不過美化了英殖民時代經濟為上的發展主義。「獅子山精神」這個字眼直至2002年才出現於《大公報》,獅子山精神成為主調,目的是否麻痹大眾對社會的不滿,這種精神何時成為了香港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筆者不敢下定論。如果獅子山精神只有十多年的論述歷史,反過來想,今天的香港人工作模式轉變,我們是否仍可以堅稱獅子山精神是香港人的特質?
筆者並非指香港人身分的構成乃一成不變,每個時代可以對香港人有不同理解。筆者只想回到本文的起點,為什麼我們不把懷仔當成香港人?更甚者,我們有否把他視為人?
在政治上,政府一貫立場是除非非法居留者被送回來源地無法獨立生存,否則一律以送回來源地處理。然而其他社會輿論,在反對或支持當事人留港的時候,是如何理解香港人的身分?面對一個教育權利被剝削的兒童,我們有否嘗試減少對該兒童的傷害?
了解自己 主導自身生命
筆者寫本文並不是鼓勵盲目的兩地融合,也非支持本土主義者繼續排外,筆者認為以香港為本位的思考對香港解殖十分重要,未來發展亦不應放棄對自身身分的探討。但筆者質疑,社會的討論若只片面地公開批判特定族群和人物,少數人會成為論述發展的犧牲品,對大眾而言,亦沒有準確對焦討論的核心,結果變成指罵某一兩個例子的所涉人士,引起無謂的指罵與誤解。更可悲的是,政治人物得益,同時任由國家機器主導論述。
確立對自己的了解,是主導自身生命的第一步。
袁建恆
以下想法未必準確,部分人可能會想像,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證,會講純正廣東話,對香港文化有相當體會,更重要的是認同自己香港人的身分,才算得上是香港人。相對於自由行,他們不了解香港文化,部分行為更讓香港人無法接受。相對於新來港人士,他們尚未了解香港文化,雖然擁有身分證,但對於香港來說仍然是他者。重點在於,若果沒有身分證的人擁有了香港人的特質,他們算不算是香港人;如果擁有身分證都算不上是香港人,那麼誰才是?
人類學家Fredrik Barth指出,人類會選擇某些歷史和象徵性記憶,甚至創造一些傳統以締造人與人的連結;學者陳奕麟亦指身分的構建,可以是語言、相類價值、信仰。讀者可能懷疑,傳統又怎可能被創造﹖大部分香港人可能會認同,至少對香港傳統節日有些記憶,說一口本地的廣東話,擁有香港人靈活多變、努力向上的精神,才算得上是香港人。
了解和擁有以上3點特質,是否就可以是香港人?
廣東話有多少種?香港年輕一輩說的廣東話與內地的白話不同,然而上一輩真正為香港打拼的香港人,很多並非土生土長,說的廣東話帶有鄉音,若果我們同意這些上一輩的廣東話與新一代廣東話不同,那麼,什麼才是純正廣東話﹖若果說話帶有鄉音的沈殿霞、陸叔(陳永陸),皆獲認同為香港人,那麼所謂「純正廣東話」是否香港人身分的必要條件﹖
傳統是藉宣傳建構的虛假共同感
在語言以外,身分的建構也可以基於傳統,香港人有什麼傳統?節慶傳統如長洲太平清醮,行事傳統如上大排檔,如果這些是香港人的共同記憶、傳統,在什麼前提下才構成香港人這身分?在筆者看來,所謂的這些傳統,只是透過新聞、政府宣傳建構的虛假共同感,香港人知道什麼是太平清醮,但我們何時開始認同這些是香港傳統?提及傳統,我們知道的有多少?
舉例來說,我們可能知道「搶包山」在佛誕舉行,甚至知道它的來源是一場因瘟疫而舉行的醮會;對於另一個節日天后誕,卻有多少人知道長洲天后誕的神功戲設於海邊,早年因沒有大道和街燈,為方便居民在月光下走到戲棚,所以提早慶祝?
問題在於,香港人是否必定了解這些傳統?反過來想,如果我不了解這些傳統,我是否就不是香港人?這些被宣傳的共同知識,在筆者看來,恐怕有着很高的隨意性,形成的共同感也只基於感覺,而這些感覺讓我們誤以為我們有着差不多的身分。
至於近年有評論指,獅子山精神只不過美化了英殖民時代經濟為上的發展主義。「獅子山精神」這個字眼直至2002年才出現於《大公報》,獅子山精神成為主調,目的是否麻痹大眾對社會的不滿,這種精神何時成為了香港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筆者不敢下定論。如果獅子山精神只有十多年的論述歷史,反過來想,今天的香港人工作模式轉變,我們是否仍可以堅稱獅子山精神是香港人的特質?
筆者並非指香港人身分的構成乃一成不變,每個時代可以對香港人有不同理解。筆者只想回到本文的起點,為什麼我們不把懷仔當成香港人?更甚者,我們有否把他視為人?
在政治上,政府一貫立場是除非非法居留者被送回來源地無法獨立生存,否則一律以送回來源地處理。然而其他社會輿論,在反對或支持當事人留港的時候,是如何理解香港人的身分?面對一個教育權利被剝削的兒童,我們有否嘗試減少對該兒童的傷害?
了解自己 主導自身生命
筆者寫本文並不是鼓勵盲目的兩地融合,也非支持本土主義者繼續排外,筆者認為以香港為本位的思考對香港解殖十分重要,未來發展亦不應放棄對自身身分的探討。但筆者質疑,社會的討論若只片面地公開批判特定族群和人物,少數人會成為論述發展的犧牲品,對大眾而言,亦沒有準確對焦討論的核心,結果變成指罵某一兩個例子的所涉人士,引起無謂的指罵與誤解。更可悲的是,政治人物得益,同時任由國家機器主導論述。
確立對自己的了解,是主導自身生命的第一步。
袁建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