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為期20個月的政改終以失敗收場。過去20個月,龐大的社會資源牽扯在政治爭拗之中,仍無法換來民主向前一步的結局,難免令人扼腕。
由於《基本法》已寫明行政長官終由普選產生,在2017年之後,香港勢必要重走普選之路,只是時間已變得並不確定。為避免重蹈今次政改之覆轍,參與政改的各方都需對自己的未來作出審慎考量。
對於反對派來說,採用激進手段迫使中央讓步已被證明是一個不可能的選項,這可能促使反對陣營的分化:一部分激進者可能會採取更加激烈的做法,從所謂「和平抗爭」走向「勇武抗爭」,社會不安定因素陡增,這從近期西貢的「炸彈」事件中就可見端倪。
然而,這亦會促使溫和派擺脫與激進者的綑綁。溫和民主力量在此次政改中被擠壓,他們或也看到綑綁只能造成滿盤皆輸的局面。當社會重心轉移至經濟與民生,相信會有溫和人士選擇在部分議題上與政府合作,尋求香港紓困之道。
對於中央來說,這將是建構容納更多階層的管治聯盟的契機。此次政制爭端之激烈,某種程度亦與社會對政府管治存在不同看法有關。中央希望管治團隊足夠權威,但也應看到香港管治問題的複雜性,例如「互聯網一代」參與街頭運動,固然可歸咎於教育缺失,但「三失」問題與青年缺乏政治參與、向上流渠道窄或許才是根本。
對此,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在中央的引導下,擴大管治聯盟所容納的階層,吸納溫和民主力量、中產階級和草根階層加入愛國愛港陣營,提高管治團隊的廣泛代表性與民意支持。而管治問題中若涉及原有利益格局調整,如需平衡工商界與草根利益之時,中央亦可直接介入或給予間接支持。
「一國兩制」重新成為社會焦點
對於現有的愛國愛港陣營來說,接納新階層也是增強自身力量的必要之舉。今次政改,建制力量在社會話語權方面不佔上風,其社會動員能力亦有反思之處。
實際上,不同的建制團體只代表一部分建制力量與利益,不僅所含階層單一,亦難形成合力,拉隊退場尚無法統一,遑論大規模發動民眾。正因此,除了接納並推動新階層參與社會改革之外,建制一方亦需建構統一的領導與協調機制,並着眼於在中長期培養出具有威望的政治人才。
與以往兩次政改不同的是,今次政改的「主角」從特區政府與溫和民主派,轉移為中央與反對派,爭拗的實質是各方對中央政制主導權的認同與否。不過,這亦使得「一國兩制」重新成為社會的焦點,促使民眾思考如何在國家主導的框架內尋求民主政治的突破,或許這正是政改敗局中,尚存的一絲欣慰。
民主的進步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今次政改結局恰恰印證此點。至少在未來兩年內,如何促使政府管治能力提升將是社會更重要的議題,這對民主政治的未來或有決定意義:只有當特區管治團隊得到大多數民眾支持、民意對中央管治不再「當你冇到」、多數民眾願在一國框架內尋求民主探索之時,香港或可再次踏上政制革新之路。
由於《基本法》已寫明行政長官終由普選產生,在2017年之後,香港勢必要重走普選之路,只是時間已變得並不確定。為避免重蹈今次政改之覆轍,參與政改的各方都需對自己的未來作出審慎考量。
對於反對派來說,採用激進手段迫使中央讓步已被證明是一個不可能的選項,這可能促使反對陣營的分化:一部分激進者可能會採取更加激烈的做法,從所謂「和平抗爭」走向「勇武抗爭」,社會不安定因素陡增,這從近期西貢的「炸彈」事件中就可見端倪。
然而,這亦會促使溫和派擺脫與激進者的綑綁。溫和民主力量在此次政改中被擠壓,他們或也看到綑綁只能造成滿盤皆輸的局面。當社會重心轉移至經濟與民生,相信會有溫和人士選擇在部分議題上與政府合作,尋求香港紓困之道。
對於中央來說,這將是建構容納更多階層的管治聯盟的契機。此次政制爭端之激烈,某種程度亦與社會對政府管治存在不同看法有關。中央希望管治團隊足夠權威,但也應看到香港管治問題的複雜性,例如「互聯網一代」參與街頭運動,固然可歸咎於教育缺失,但「三失」問題與青年缺乏政治參與、向上流渠道窄或許才是根本。
對此,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在中央的引導下,擴大管治聯盟所容納的階層,吸納溫和民主力量、中產階級和草根階層加入愛國愛港陣營,提高管治團隊的廣泛代表性與民意支持。而管治問題中若涉及原有利益格局調整,如需平衡工商界與草根利益之時,中央亦可直接介入或給予間接支持。
「一國兩制」重新成為社會焦點
對於現有的愛國愛港陣營來說,接納新階層也是增強自身力量的必要之舉。今次政改,建制力量在社會話語權方面不佔上風,其社會動員能力亦有反思之處。
實際上,不同的建制團體只代表一部分建制力量與利益,不僅所含階層單一,亦難形成合力,拉隊退場尚無法統一,遑論大規模發動民眾。正因此,除了接納並推動新階層參與社會改革之外,建制一方亦需建構統一的領導與協調機制,並着眼於在中長期培養出具有威望的政治人才。
與以往兩次政改不同的是,今次政改的「主角」從特區政府與溫和民主派,轉移為中央與反對派,爭拗的實質是各方對中央政制主導權的認同與否。不過,這亦使得「一國兩制」重新成為社會的焦點,促使民眾思考如何在國家主導的框架內尋求民主政治的突破,或許這正是政改敗局中,尚存的一絲欣慰。
民主的進步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今次政改結局恰恰印證此點。至少在未來兩年內,如何促使政府管治能力提升將是社會更重要的議題,這對民主政治的未來或有決定意義:只有當特區管治團隊得到大多數民眾支持、民意對中央管治不再「當你冇到」、多數民眾願在一國框架內尋求民主探索之時,香港或可再次踏上政制革新之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