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亞太商「乘虛」併購抗海嘯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E123 Administrator on 2010年09月16日 23:35
2010年09月16日 23: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乘虛而入」看似是中國人所批評的做事手法,但商界眼中的「虛」,其實代表發展機遇。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學者姚詠儀分析78家本港和新加坡上市公司在1997年金融風暴前後的規模,發現不少巨企以低價收購業務來擴展版圖,使平均資產回報提升約4.5%。08年金融海嘯更觸發下一波併購潮,去年亞太區已宣布的併購計劃共4.7萬億元,較08年升12%,成為全球唯一增長地區。

姚詠儀獲得2009年中大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她撰寫的關於亞太區公司如何在經濟危機尋找併購機會的論文,更獲外國權威管理學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刊登。

姚詠儀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該論文主要分析48家香港公司和30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在金融風暴經濟危機中,如何透過收購來擴張業務,並省下一大筆收購成本,公司重組時,投資者阻力亦較小。

低價擴業務 資產回報升4.5%

她指出,研究比較了有關公司在97至99年金融風暴時的各個收購計劃,以及3年後即2000至02年,有關業務的資產回報變化,結果發現有關公司透過收購合併安然渡過金融風暴,平均資產回報更增加約4.5%,股東利潤上升約8%。

她舉出其中一個成功例子,是新世界集團在97至99年間收購中華巴士,由地產進軍運輸業,擴張企業版圖;另外和黃和長江基建亦收購港燈公司等。

去年併購增12% 全球唯一增長區

姚詠儀又稱,在過去兩年的金融海嘯,亞太企業「乘虛而入」的併購再度出現,09年亞太地區已宣布的併購計劃達6121億美元(約4.7萬億港元),較對上一年增長12%,成為全球唯一增長地區,同期歐洲和中東等均呈下跌現象。

姚詠儀指出,由於亞洲屬新興市場,加上經濟危機期間,有潛力公司的收購成本會變得較合理,促使大型企業加快收購合併。但她強調,並非每宗併購皆成功,「如有中國公司收購歐洲的電器商,卻發現該廠生產的是舊科技,如顯像管電視等,即使打開了歐洲市場也作用有限」。

姚詠儀獲得中大頒發10萬元獎金,日後會用作研究中國上市公司的企業策略。「外國企業對亞洲新興市場了解不多,外國重視亞洲市場研究,相信今次文章能助外國人認識亞洲收購活動。」

明報記者 彭美芳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