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蒜頭外表平平無奇,價格低廉,幾塊錢便有三大顆,賣十元已經算貴,除了農夫,有誰想到這顆只值幾塊錢的東西,要花四五個月栽種?
同一顆蒜頭,它的衣通常被人視為垃圾般丟棄,除了他,大抵沒有人會研究光線穿過蒜頭衣後,會散發出柔和光線,繼而用它創作燈罩,令垃圾變成一朵猶如會發光的小花。
「創作源自人們的生活,材料在身邊唾手可得,這不需要高超的技能,深層次的知識,但需要一些啟發。」蒜頭燈創作者,是農夫,又是大學副教授、工作坊導師以及藝術家的曾德平說。
蒜頭燈製作簡單,20分鐘便完成,但製作背後,曾德平希望從廢物利用、精神層面、藝術創作上令人有所體會和啟發,這才是蒜頭燈的製作意義。
聽落很玄?姑且放下凡事以目標為本、抱着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的心態,或許你會有所領會。
一顆蒜頭 教你生活
上周日是大埔農墟十周年,其中一項工作坊便是製作蒜頭燈,海報上沒有文字或相片介紹,賣了個關子,而合作機構是「生活書院」(School of Everyday Life)。在臉書like了生活書院的專頁多時,因為它是非一般的「學校」,外觀與一般中學無異,但這裏沒有考試測驗,沒有分精英班,更沒有人逼你要贏在起跑線,學生幾歲至八十歲都有,課程實際又有趣,例如自製可樂、上山學藝、時間管理、發掘食物和貧窮真相等等,導師曾德平直言,「我哋擺明車馬是教你生活」!
生活都要教?由幼稚園開始讀書至中學畢業,最少都有十數年,擁有了書本上的知識,卻不等於在生活上及社會上找到出路,曾德平說﹕「現在整個教育都出問題,並非教他們做人,而是教他們進入勞工市場後成為一粒小螺絲。鼓勵他們創業,其實是放煙幕,因為成個大環境提供不到這個空間。」
自製「可樂」 你飲唔飲?
書本以外,還有大把知識和技能可以學習。
生活書院由幾位充滿熱誠的教育及文化藝術工作者,在沒有任何資金下開始辦學,推動三大範疇,包括環境教育、生命教育和文化藝術,透過藝術、體驗式的活動及學習,提供另一種生活選擇。
他們所教的非大路知識,例如環境教育,仍教人upcycle,什麼是環保4R?老調重彈沒意思,於是他們想出有趣的工作坊,例如教人製作可樂。
「在街上買到的飲品,有沒有了解過是用什麼製造?我們教人自製可樂,要原味、橙味、檸檬味、提子味都得,主要都是一些化學添加劑而已,製成後是否飲用自己決定,我們利用體驗讓他們了解食物的真相。」曾德平咪咪嘴笑。
文化藝術 精神追求
至於文化藝術,是曾德平的專長,生活書院另一核心人物嚴惠英,是兆基創意書院的助理校長(創意藝術),他們看到藝術發展扭曲,現今的藝術與自然環境和生活割裂,變成服務經濟的商品。「我們認為文化藝術可在生活層面實踐出來,這個實踐非物質層面、變成一個商品推出市場,而是精神層面的追求。」曾德平說。
藝術在生活層面實踐出來!這不是一句口號,看看蒜頭燈就是一個例子。
匱乏年代 垃圾是寶
問曾德平為何有製作蒜頭燈的念頭?他想了一會,從小時候說起。家裏貧窮,兒時要幫手穿膠花幫補生計,不知不覺訓練出對物件的觸感。資源匱乏下,任何垃圾或菜頭菜尾,加點創意便成為玩具,開始耕田後,整塊田剩餘的東西在他眼中都是實用物品,「我家有些燈是用樹枝做,荷葉曬乾可做燈罩變成吊燈,好多嘢玩」。
小時候住天台屋,全屋只有一盞燈,在黑暗環境下,更加留意到光是怎麼一回事。曾德平長大後愛上攝影,其中一個思考方向,是研究不同物質承載光的效果,例如玻璃樽和塑膠樽,兩者散發出來的光質很不同。以上的生活點滴,成為製作蒜頭燈的基礎。
自我發掘 沒有標準
他愛攝影,也愛下廚,覺得蒜頭衣掉了很浪費,有次拿起蒜頭衣,發現它透出來的光很特別,直至一次燈籠展覽,便做了第一顆蒜頭燈,隨後這個想法發展成一個工作坊。他強調,「這是一個發掘式的工作坊,我只給蒜頭和工具,所以每個人做出來的蒜頭燈可能不同,但一定做到,最後才分享我的做法,但我的方法不是一個標準答案。」工作坊本來兩三小時,他一早準備了分享內容,從廢物利用、精神層面等等啟發參加者,可惜早前被一班很心急的人KO了,「他們一坐低就要知道怎樣做,會反問我,點發掘啫,完全沒有耐性,最後半小時就做完,問我走得未?」曾德平沒有動氣,只覺得好笑。
揀完再揀 便是浪費
另一常見情况,是揀蒜頭。要製作蒜頭燈,揀一顆靚蒜頭是人之常情嘛,不過曾德平一句話,KO了這個想法。
「世界上沒有一件東西是完美,大家會揀粒靚蒜頭,可是現在買到的蒜頭,已經由人手執過晒,包裝到靚一靚,但我們都要再揀。在大型超市看到的農作物,全部都是標準化的商品,意味着背後浪費了很多。小時候,我常看到不同顏色的蘋果、不同形狀的香蕉放在一起,就算菜葉變黃都好合理,買回來自己再處理。但現在的人會不選擇,又或早就被人丟棄。」
溫馨提示
讀者可發揮創意製作燈座,例如蒸籠、竹筒、木盒等也是不錯選擇。此外,避免使用大火數燈泡,因燈泡會發熱,令蒜頭衣熏黑。
文/ 李佩雯
圖/ 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 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同一顆蒜頭,它的衣通常被人視為垃圾般丟棄,除了他,大抵沒有人會研究光線穿過蒜頭衣後,會散發出柔和光線,繼而用它創作燈罩,令垃圾變成一朵猶如會發光的小花。
「創作源自人們的生活,材料在身邊唾手可得,這不需要高超的技能,深層次的知識,但需要一些啟發。」蒜頭燈創作者,是農夫,又是大學副教授、工作坊導師以及藝術家的曾德平說。
蒜頭燈製作簡單,20分鐘便完成,但製作背後,曾德平希望從廢物利用、精神層面、藝術創作上令人有所體會和啟發,這才是蒜頭燈的製作意義。
聽落很玄?姑且放下凡事以目標為本、抱着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的心態,或許你會有所領會。
一顆蒜頭 教你生活
上周日是大埔農墟十周年,其中一項工作坊便是製作蒜頭燈,海報上沒有文字或相片介紹,賣了個關子,而合作機構是「生活書院」(School of Everyday Life)。在臉書like了生活書院的專頁多時,因為它是非一般的「學校」,外觀與一般中學無異,但這裏沒有考試測驗,沒有分精英班,更沒有人逼你要贏在起跑線,學生幾歲至八十歲都有,課程實際又有趣,例如自製可樂、上山學藝、時間管理、發掘食物和貧窮真相等等,導師曾德平直言,「我哋擺明車馬是教你生活」!
生活都要教?由幼稚園開始讀書至中學畢業,最少都有十數年,擁有了書本上的知識,卻不等於在生活上及社會上找到出路,曾德平說﹕「現在整個教育都出問題,並非教他們做人,而是教他們進入勞工市場後成為一粒小螺絲。鼓勵他們創業,其實是放煙幕,因為成個大環境提供不到這個空間。」
自製「可樂」 你飲唔飲?
書本以外,還有大把知識和技能可以學習。
生活書院由幾位充滿熱誠的教育及文化藝術工作者,在沒有任何資金下開始辦學,推動三大範疇,包括環境教育、生命教育和文化藝術,透過藝術、體驗式的活動及學習,提供另一種生活選擇。
他們所教的非大路知識,例如環境教育,仍教人upcycle,什麼是環保4R?老調重彈沒意思,於是他們想出有趣的工作坊,例如教人製作可樂。
「在街上買到的飲品,有沒有了解過是用什麼製造?我們教人自製可樂,要原味、橙味、檸檬味、提子味都得,主要都是一些化學添加劑而已,製成後是否飲用自己決定,我們利用體驗讓他們了解食物的真相。」曾德平咪咪嘴笑。
文化藝術 精神追求
至於文化藝術,是曾德平的專長,生活書院另一核心人物嚴惠英,是兆基創意書院的助理校長(創意藝術),他們看到藝術發展扭曲,現今的藝術與自然環境和生活割裂,變成服務經濟的商品。「我們認為文化藝術可在生活層面實踐出來,這個實踐非物質層面、變成一個商品推出市場,而是精神層面的追求。」曾德平說。
藝術在生活層面實踐出來!這不是一句口號,看看蒜頭燈就是一個例子。
匱乏年代 垃圾是寶
問曾德平為何有製作蒜頭燈的念頭?他想了一會,從小時候說起。家裏貧窮,兒時要幫手穿膠花幫補生計,不知不覺訓練出對物件的觸感。資源匱乏下,任何垃圾或菜頭菜尾,加點創意便成為玩具,開始耕田後,整塊田剩餘的東西在他眼中都是實用物品,「我家有些燈是用樹枝做,荷葉曬乾可做燈罩變成吊燈,好多嘢玩」。
小時候住天台屋,全屋只有一盞燈,在黑暗環境下,更加留意到光是怎麼一回事。曾德平長大後愛上攝影,其中一個思考方向,是研究不同物質承載光的效果,例如玻璃樽和塑膠樽,兩者散發出來的光質很不同。以上的生活點滴,成為製作蒜頭燈的基礎。
自我發掘 沒有標準
他愛攝影,也愛下廚,覺得蒜頭衣掉了很浪費,有次拿起蒜頭衣,發現它透出來的光很特別,直至一次燈籠展覽,便做了第一顆蒜頭燈,隨後這個想法發展成一個工作坊。他強調,「這是一個發掘式的工作坊,我只給蒜頭和工具,所以每個人做出來的蒜頭燈可能不同,但一定做到,最後才分享我的做法,但我的方法不是一個標準答案。」工作坊本來兩三小時,他一早準備了分享內容,從廢物利用、精神層面等等啟發參加者,可惜早前被一班很心急的人KO了,「他們一坐低就要知道怎樣做,會反問我,點發掘啫,完全沒有耐性,最後半小時就做完,問我走得未?」曾德平沒有動氣,只覺得好笑。
揀完再揀 便是浪費
另一常見情况,是揀蒜頭。要製作蒜頭燈,揀一顆靚蒜頭是人之常情嘛,不過曾德平一句話,KO了這個想法。
「世界上沒有一件東西是完美,大家會揀粒靚蒜頭,可是現在買到的蒜頭,已經由人手執過晒,包裝到靚一靚,但我們都要再揀。在大型超市看到的農作物,全部都是標準化的商品,意味着背後浪費了很多。小時候,我常看到不同顏色的蘋果、不同形狀的香蕉放在一起,就算菜葉變黃都好合理,買回來自己再處理。但現在的人會不選擇,又或早就被人丟棄。」
溫馨提示
讀者可發揮創意製作燈座,例如蒸籠、竹筒、木盒等也是不錯選擇。此外,避免使用大火數燈泡,因燈泡會發熱,令蒜頭衣熏黑。
文/ 李佩雯
圖/ 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 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