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觸木﹕繩子+木頭 綑綁設計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31日 06:35
2015年05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期小弟除介紹了兩個自己在不同時候任教、把廢棄家具重新設計之工作坊,也短短地介紹了一位意大利藝術家Martino Gamper以回收的椅子創作之有趣作品,好些朋友問筆者還有沒有類似的藝術家或設計師可介紹,本來自開設這專欄以來,多想集中寫和香港有關的內容,然而手邊實在有不少外國的資料,很多創作概念、技巧運用以至作品的外觀都十分吸引,不如今期就再和大家分享一位外國藝術家型格十足的木頭創作吧!

研發綑綁機 原始接合法

如要追溯到最早時期和木有關的設計,大家會想到什麼?鑽木取火或會是其中一種,如果當木要和其他物料拼湊在一起呢?可能會想起在木棒上,綁上磨尖了的石頭而成之工具吧?無論如何,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用繩子把不同物料綑綁起來,是人類最早運用的接合方法,隨着人類文明的演進,到了今時今日,各式各樣膠水、榫卯、釘或螺絲、金屬扣件等,成為比綑綁更穩固更變化多端的接合方式;不過,在瑞典籍智利設計師Anton Alvarez的巧思下,綑綁成為了既具視覺效果,又能開創無限可能的一種方法,他的方法是什麼?是創作了一台名為The Thread Wrapping Machine的電動綑綁機。這台以木結構為主,加上如衣車機械零件般製作而成的綑綁機,透過腳踏控制機器快速旋轉,以沾上膠漿的線繩,將不同物件重複纏繞,旋轉的離心力既使線的纖維拉得繃緊,且累加而成的力量不單能把各式各樣的物料牢牢地綑在一起,色彩繽紛的線繩顏色更使每一件作品變得獨一無二、奪目吸引。


由雕塑到家具 人人創作

Anton Alvarez能想到如此有趣的點子,也許和其豐富的學習經歷有關,他在瑞典先用兩年時間修讀藝術(Fine art)和細木工(Cabinetmaking),然後是三年修讀室內建築(Interior Architecture)和家具設計(Furniture Design),再用兩年時間於在英國倫敦的Royal College of Art修讀MFA課程,二○一二年其畢業作品便正是The Thread Wrapping Machine,無怪乎他的作品呈現出糅合藝術造型、家具設計和建築概念的氛圍。更重要的,是他的構思不只是以量為單位的作品,而是間接地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概念和方法,使本來最傳統的接合技術,在今日的社會中重生;透過一部簡單不過的機器,不論年齡和國籍,只要看過示範後稍作練習,便幾乎可以任何物料創作出自己想要的東西來,可以是抽象的雕塑,也可以是不同用途的家具,可見The Thread Wrapping Machine比起當今最炙手可熱的立體打印之技術門檻更低,而且對物料的兼容度更大得多,也能啟發我們對物料和技術的想像,Anton Alvarez能夠憑這作品在過去幾年獲獎無數,及得到各地展館的青睞,絕對實至名歸。


個展即場創作「無中生有」

由最初創作簡單的椅子、到坐地燈,以至後來創作如建築線條般的作品,Anton Alvarez的作品就主要是集中在顏色、線條和造型三方面,一貫北歐簡約利落得來十分耐看的風格,無需名貴的物料和繁複的製作技術,也和現今講求環保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觀念契合,說得地道點,就是「四両撥千斤」,也體現出「以有限為無限」的創作境界。另外,有別於一般藝術家舉行個人展覽時,多是大堆頭地呈現一系列完整作品,Anton Alvarez上月首次在美國紐約舉行的個展,竟然在沒帶上一件作品的情况下舉行!因為他希望能讓參觀者真正了解其創作,而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觀看其真實的創作過程,所以他在展覽期間,把紐約的Salon 94畫廊變身為他的工作室,運用帶過去的The Thread Wrapping Machine,每天和助手一起在畫廊內創作出其拿手的小件東西,例如﹕櫈子、小桌和其他較大件的無題藝術品,如此一個表演式的個展,觀眾可從Anton Alvarez和助手的動作、機器發出的聲音、顏色潑濺的痕跡,甚至過程產生的味道,全方位感受各種看似零碎無用而風馬牛不相及的物料,如何在重重顏色鮮艷的幼線綑綁下,成為件件發出懾人魅力且新鮮出爐的作品來。


後記:一對手 一個按鈕

小時候,家中不少玩具都是和哥哥一起以紙皮或其他「唔等使」的東西自製出來,其中常用的方法當然是無盡的膠紙綑綁,由最初滿以為纏得愈多就愈穩固,到後來累積經驗,終於揣摩到結構上的竅門,回想起來,是種受用至今的寶貴經歷。在網絡和雜誌上看到Anton Alvarez的作品時,既由衷讚嘆,同時也不禁想到,就算香港的孩子或年青人看到他那部有趣的綑綁機器,也未必有興趣和能力去試用,因為他們的腦袋和雙手,已被一指操控的科技產品佔據,對於創作立體的東西,也只能依賴各種按鍵操作的器材罷了,究竟算是種進步還是退步?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 天仁

圖/ antonalvarez.com

編輯/ 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