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基金互認引資聚香江 配合國策成理財中心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23日 06:35
2015年05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與本港籌劃多時的「基金互認」,確定在7月1日實施。這個安排深化了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按正常發展下去,本港將成為內地與國際資金匯聚之地,不單有望成為基金服務中心,而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也將為亞洲財富管理提供新增長點;若本港配合得宜,將可藉機打造成為亞洲、以至國際資產管理中心。香港在人民幣走出去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角色和作用已逐步顯露出來,只要繼續保持和發揮獨特優勢,香港將可對國家作出貢獻,在過程中也可盡得好處。


內地開放資產市場

與港聯通各有所得

去年11月上海與本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形成滬港通機制之後,促進了兩地股市,近期滬港股市活躍,與資金雙向投資有很大關係。深港通亦已箭在弦上,據知只待一些技術測試過關,確保穩當之後,就會公布實施;深圳與香港地緣接近,一般認為互聯互通之後,對兩地股市的催動力度,不會弱於滬港通。基金互認是內地與本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另一個安排,單從表面數字看來,基金互認給香港帶來的資金和商機難以估量。


基金互認實施之初,仍按循序漸進模式處理,設有額度。首階段資金進出各3000億元人民幣,初期互認產品的結構以簡單為主,本港只有約100隻基金可以到內地銷售,內地來港銷售基金則約400隻。以本港目前總值約16萬億元認可基金,3000億元人民幣額度不算多,不過正如滬港通實施半年後有衆多聲音要求增加額度,滬港通升級版呼之欲出,基金互認額度肯定也將如是觀。


另外,截至今年4月底,內地公募基金資產規模約6.2萬億元人民幣,暫時不及本港16萬億元認可基金總值。不過,內地居民存款高達117萬億元人民幣,在人民幣減息趨勢下,基金互認將有利於內地居民把存款轉投內地或海外基金。因此,基金互認之後,理論上內地會有更多資金「出海」,加上國際資金也會投入,本港可能出現內外資金匯聚景况,可謂「錢」途無限。


2014年,本港的資產管理公司增加了8%,總數達1070家,他們都是看準機會早着先鞭,在基金互認平台開通之前率先部署,準備大展拳腳。政府曾經委託會計師行研究,顯示吸引基金在港註冊,每年本地認可基金可收取35億美元(約273億港元)專業費用,為本港人均GDP增加500美元;以2014年人均產值3.99萬美元計,單一措施就額外推動增長1.25%。就業方面,研究顯示每增加1個基金管理職位,就可帶來4.6個會計、法律及行政等專業服務職位。可見基金互認在本港衍生的效益,十分可觀。


除了投資市場因為資金匯聚而活絡之外,特區政府對基金互認的寄望,不止於此。政府認為這是資產管理領域的重大突破,可以吸引更多國際基金落戶香港,使香港兼備基金製造能力和分銷網絡,發展成為全面基金服務中心。本港在基金互認安排中,最有價值是「基金工廠」的角色和職能,理論上是只要有需求,本港就可以「生產」基金從中收取費用。這是現代商貿世界增值最高的部分,乃近乎無本生利、穩賺的大生意。因此,只要好好把握,那就會源源不絕給香港輸送財富。


超級聯繫人角色

香港應珍而重之

香港在內地資本市場開放的角色,固然與內地的金融開放改革整體佈局有關,但是在內地金融安全的大前提下,香港的獨特性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內地金融改革開放,實際上是一種金融創新,香港的「一國兩制」獨特地位,給創新提供試驗場地。另外,內地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若直接對接,過程中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狀况,香港居中的防火牆角色和作用,可減輕外部市場變化對內地市場的衝擊和影響。


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逐步深化,香港在內地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角色,逐漸突顯出來。這個角色,內地無其他城市可以擔當,在國際間更沒有其他城市可以取代,因為北京視金融安全為重中之重,不可能假手他人。因此,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一國兩制」不能變,因為一變香港就沒有獨特性,就可能失去超級聯繫人的功能;另外是香港要從國家安全的高度體待金融安全,讓國家放心,則超級聯繫人的職能自會加重,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同時,香港也得益。


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正在推動鋪開,大量來自內地和國際的資金都會投向亞洲市場。香港在互聯互通的地位,最有可能成為這些資金匯聚之地;現在亞洲資產管理新增長點的條件開始形成,香港只要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則完全有可能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如今全球經濟重心開始向亞洲轉移,既得亞洲,則香港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也就是可望而可即的憧憬。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