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混沌中創造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7日 06:35
2015年05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出發前往採訪威尼斯雙年展前,有人建議我路上讀卡爾維諾。


未幾我發現,《看不見的城市》中,「馬可勃羅跟成吉思汗描述的所有城市,個個都是威尼斯」,此一文學表達連旅遊書也已經用上,很是風行。


代表香港參展的藝術家曾建華看見了至少兩個威尼斯。


一個是街上只見旅客熙熙攘攘少見本地人的威尼斯,另一個是與此互不干涉的,「有一班所謂藝術圈的人齊集於此,這班人相當熱中」。所謂相當熱中,就是他們會濃縮在幾天之內,一燒而盡的交際和派對,完了以後陸陸續續又有其他藝術觀眾來,看。


「這個城市好像不是住的地方,純是舉辦盛事活動,給人旅遊消費」。


我忘了問他,會否也覺得香港跟威尼斯愈來愈相像;但他倒是記住了步走穿越威尼斯時腳下那水。當水在《曾建華——無盡虛無》中再現時,瑰麗,川流不息,能夠動人心弦。


民居旁蓋臨時藝廊

《無盡虛無》是藝術家為威尼斯雙年展度身訂做,帶不走,也賣不去。曾建華過去有不少出外參展經驗,但威尼斯雙年展着實給了他前所沒有的資源與人力支援,又有官方撐腰,過去畫廊與博物館所能提供的就更不可比。他的膽子也就毛了,竟想要在後院蓋個大高樓,想要遮天蔽日。可是,展場樓上住着真正的威尼斯本地人呀,他們不必然是雙年展甚或藝術熱中分子,尤其一年一度的改裝工程送給他們的噪音,和所有喧囂的滋擾。


改裝的規模於是迫不得已縮小,但也已經有夠瞧了。據說如果是近十五年來威尼斯雙年展的常客,就會輕易發現「香港館」今年的不同往日,「很癲」、「很大野心」。(「香港館」稱謂只是圖個方便,香港沒有主權,在雙年展中並沒有國家館地位,是眾多平行活動之一),曾建華回憶,去年九月第一次來視察場地時,場地是三個細小的空間和一個偌大的後園,空間分散,後園又嫌太過「光天化日」。於是,在他的號令下,大室闢出,光被堵截,創造了一片漆黑。大黑是第一個房間,全部共有四個,中間互通,容許以一條參觀路徑穿行走完。


房間「刪去0」

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

外頭是威尼斯難得的好日子,大太陽高照下走進實黑,身體果是誠實,立時心內發麻,耳朵聽着水聲,兩腿被地上水波推擁着發軟。但明明知道一切不過是投影作怪。


說這水是受威尼斯啟發,河流的意象,實也相連到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一切皆流」的名句。


房間1

柏拉圖:表象都是幻象

白色牆上,拱門內有黑影作動,曾建華在此借用了柏拉圖的洞穴之喻。音樂有點聳動。柏拉圖說,表象都是幻象,真實在背後。譬如在囚犯人,他們一生裏只看着牆上的黑影,就以為是真實世界。


黑影遽取自電影大師Bela Tarr的《都靈老馬》,老馬說的是也尼采。哲學家尼采見到老馬被鞭打,走上前去摟着哭,就在那刻他精神崩潰了,故事成了電影的前傳。曾建華尋且有心讓老馬與尼采「精神三變」中的「駱駝精神」相呼應,洞穴,駱駝,老馬等符號,全部都指涉駄着枷鎖的奴隸。


房間「刪去1」

入侵 覺醒 破舊 立新

走過一條窄長過道,進入第三個房間,兩扇靜肅的窗,有光透進,窗戶封閉,外頭打着雨,暴風雨中似的,眼睛極目想要看真看清楚一點,雨點原來是投影。如果外面正巧下着真雨,那錯亂聽說頗堪玩味。


曾建華後來挑了這房間讓我給他拍照,我這才發現,雨明明是假的,牆上卻有水痕,徐徐竟流落到地下,不知不覺間鞋底也被沾濕。曾建華說,房間想說的是入侵。入侵意味覺醒,隨之以來的就是破舊立新。新的意念襲來,取締舊有信仰。


最後,房間0

這兒會見到熟悉的曾建華,結成網狀的文字散句,帶着詰問,批判,慨嘆或情感,像詩,像歌詞,又似是對白。其實全部都是。由慢至快,打進心坎,到後來恍如大爆炸。


房間的喻意,是歷經一番掙扎以後,傳統和固有的信條被揚棄,奴隸的枷鎖終被掙脫。


房中間的那道門,靈感源自寇比力克《太空漫遊》中的黑碑石,電影亦是與尼采相關,說的是人的演進。電影中黑碑石負載了巨大的象徵意義,每當人類演進到另一階段,它就會出現。


終結

循環 虛無 積極

穿過大門,卻是回到原點,河之房間,但赫拉克利特說「一切皆流」,也就是說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兩次。循環往復的題旨至此呼之欲出。永劫回歸。輪迴。業。


但循環不是原地打圈,M+教學及詮釋策展人方詠甄說,是有進階的。這裏連結到尼采的超人論。「尼采知道他宣告上帝已死,大家會去到虛無的狀態,如何令人們積極發展自己,就想到有個目標,不斷積極靠自己去改良,不是靠信仰那般被動等救贖」,方詠甄說,虛無聽下去是消極,卻是積極的。


尼采與舊信仰

為應付今次採訪,路上我啃讀尼采。讀尼采是騙人,我是在讀黃國鉅撰寫的《尼采:從酒神到超人》。曾建華說,M+去年六月底找他時,他就在讀這書,是以今次作品也是受着此書啟發。此書將他一些過去不太明白的地方梳理好,並讓他對權力意志與永劫回歸有了更新和更深的體會,又觸發他再深入思考。過去,他讀過《道德系譜學》、《看哪這人》,講述「上帝已死」的原著,還有後來的一些遺稿,有一兩本看不完﹕《善惡的彼岸》,《人性的,太人性的》。


啟發:不停推進自己

他年紀小時初聞上帝已死只有不以為然,並沒認真了解。曾建華自小念基督教學校,由於是個乖學生,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乖信徒。念書成績好,聖經課的成績也一樣好。每周會返團契,每早回到學校會做靈修。不過,隨着年紀漸大,到十六、七歲,開始懂得有自己想法,他留意到老師口說主內一家,卻是相鬥相爭,也不公平地針對同學,質疑信仰的種子於是萌芽。尼采給他的最大衝擊,就是開啟了一個與基督教信仰完全迥異的嶄新角度,從前信奉的信條戒律和死後有永生的價值觀,原來並不絕對。於是,他展開了全新的思索歷程。若問尼采最能夠啟發他什麼,「就係,我諗,係……要不停去推進自己」。


曾建華自言對人生態度很灰,但喜歡尼采的積極,於做作品時也會追求不斷推進。如果今天他的作品更着重於追求內在的自省與超越,與世界保持一個靜觀的距離,他年輕時候的早期作品更顯出大膽而直接的不滿表達——反消費主義反種族主義反……那些繪畫在牆上地上如花伸展的圖案,當中不時會用上粗俗語言。○九年是轉折點,那時他失戀,經歷人生低潮,並正深受尼采的思想影響,激發他重頭審視自己做人處世的態度和方法。回頭看年輕的自己,他覺得,就是驕傲了。


觀眾,成為裝置一分子

走畢四個房間,我同意策展人說,曾建華的裝置編排相較過去的展覽,花了很大心思在鋪墊觀眾與空間的關係與交流上。就算對上述電影與學說無所涉獵,大概也可據各自閱歷得到不同程度的心靈與精神觸動。就像看一部電影,不過這一趟是多維體驗,觀眾更是走進去,成為一分子。


拼貼電影哲學聲音

細看下去,那其實是藝術家的私人剪貼簿,拉開藝術家廣納百川收為己用的一張巨網,搜羅自經典影音(Bela Tarr的《都靈老馬》、Stanley Kubrick的《太空漫遊》)、哲學(尼采、柏拉圖……)、宗教(基督教、道教、佛教)、聲音(音樂、環境聲音、歌劇、噪音、電影配樂)等。曾建華說,由於現存已有太大量的影音製品和物料,他不覺得要再去添加任何原創,合用的就拿下,修飾,再套用。在編排上,有輕有重,他很喜歡的樂隊Nirvana就是這樣做音樂,很靜很靜的,突然一下沉重的巨響,就更顯出重的重量。


靜觀的距離

八九 薩達姆 雨傘

但說香港去年風起雲湧,更發生了歷史性的雨傘運動,曾建華彈起,說那時他也有「出來」。


他一直每天上網看新聞,間中也會參與一些活動,但不會連群結黨,喜歡自己一個人保持距離地觀察。很多時,新聞裏看到的事件會引發他的創作意欲,譬如一些新聞片段,他會寄存在腦袋備用,甚或直至多年以後。二○一二年他的作品《瞧!這人三部曲之一》以羅馬尼亞領袖尼古拉.壽西斯古於八九年受審與處決的事件為題材,第一次看片時他不過十二、三歲,「仲有近鏡,嘩,好有印象,無諗到會有這些東西在電視出現,不是驚,(係咁都得?)可能卦……八九年成個幾月直播,好印象深刻,(長大後)去圖書館再看書,好多圖片,都會好深印象。」事情來得震撼,因為「好暴力,好血腥,好殘忍」,結局更是叫人感觸。


八九之後,他最記得薩達姆。也許將來有日,我們會在他的新的拼貼作品中,重遇薩達姆被處決一幕。


藝術是什麼?

此時此刻曾建華

曾建華並不是威尼斯雙年展常客,只曾當留學倫敦還是學生時來過一次,感覺雙年展好多作品好多展覽,多到看不完。作為一個以藝術為志業的行家,他不會主動來看,也沒有期望今次參展以後他便會飛黃騰達。但他倒是留意到,舉辦威尼斯雙年展的這個地方,有一群本地人(非藝術家)是賴此以維生。


回望走過來的路,他一直發展平隱,不乏機會與人脈,要算幸運。但運氣不能靠自己鋪排,他寧願將時間花在作品上。選上藝術純粹因為喜歡畫公仔,在大學漸漸廣開進路,中西油畫國畫掃描書法,自學板畫陶瓷,慢慢接觸不同東西。在倫敦讀書是啟蒙時期,他學懂了作品必須有一個完善的概念,同時要將之呈現,這很重要。


很多人覺得,藝術有個改變社會的角色,正好今屆雙年展也回頭去強調這個。然則,藝術之於曾建華,要算什麼?


「我想暫時來說唯一有點意義的東西,唯一的途徑將我思考的東西總結出來或表現出來。」


後記

我的書最後沒有讀完,跳讀到後面,黃國鉅說到尼采提出兩種虛無主義,一種是被動的會叫精神力量衰落,另一種是可以強化精神力量的(即被理解為積極的),世界不斷流動變化,但不因此世界就沒有價值,對尼采來說﹕「價值不在於對永恆存在真理的信念,而是從混沌中創造。……要從這種混沌創造出一種價值,而不寄託於一種恆久的存在,需要強大的意志力量。」


這「混沌中創造」似也合用,我也就拿來一用,借來起題。


第56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

《曾建華——無盡虛無》

日期﹕2015年5月9日至11月22日

場地﹕Campo della Tana,

Castello 2126-30122, Venice, Italy

文/ 黎佩芬

圖/ 曾建華提供

編輯/屈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