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攻城穿越古日本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05日 21:35
2015年05月05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人遊日本的理由萬變不離食買玩,但偶爾也有另類愛好。張景揚(Ram)與陳健峯(Ginn)這對80後孖寶,為了安土桃山時代(1573至1603年)至江戶時代(1603至1867年)興建的古城郭而多次遠征東瀛,至今二人已走訪68座城郭,對各樣資料和細節瞭如指掌,成為日本「攻城」專家。


從外到內 發掘攻防細節

Ram與Ginn是同班同學,中一相識至今,友情能維繫逾20年,志趣相投是關鍵因素,而二人最大的共通點,是同樣鍾情日本古城郭,一切要由Ginn的遊日經歷說起。Ginn於2004年首次遊日,目的地是東京,第二次到日本便到大阪,兩次也只是吃喝玩樂,沒特定主題。去到第三次,開始想玩得深入一點,聽朋友推介到兵庫縣姬路城參觀,令他「發現新大陸」,「城郭是很重要的旅遊資源,驟眼看每座也差不多,但看真點會發現高低不一,顏色和外形設計亦各有不同」。Ginn有種「集郵癮」,初訪東瀛時,曾一度沉迷拍攝日本火車,前後拍了過百款,縱對建築興趣一般,但因日本古城郭數目眾多,能蒐集不同風景,正合其胃口。


必遊罕有「現存天守」

近朱者赤,從事建築行業的Ram亦漸受Ginn影響,有次到關西旅行,先遊大阪名勝大阪城,再乘車到兵庫縣看姬路城。「之前也有到過一些較細的古城郭,但當時逛完便算,沒有什麼感覺,直至去過大阪城和姬路城後,突然覺得『城』這種建築好龐大,好有型,好有氣勢,開始上網看資料,發現原來關於這類建築的資料整理得很好,愈看愈想了解更多。」


古城郭歷史最久遠可追溯至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直到19世紀中葉的江戶時代末期為止,全日本曾經出現的城郭數以萬計,Ram參考過相關資料:「現時日本當地已經辨認的城郭遺址也有數千個,至於現存的實體城郭,曾聽說約百幾二百個,但沒有考證確實數字,而且很多都是重建,或者沒有參考歷史的仿建。」城郭眾多,加上彼此假期難以遷就,兩人自4年前迷上日本古城郭開始,從沒一同出發,而且各有不同玩法,Ram會按照2007年由日本城郭協會推選的「日本100名城」作為計劃路線的範本,展開漫長的攻城之旅;Ginn則不受此限,哪兒城郭有靚景即可起行。雖然分頭行事,但兩人都說,拜訪古城郭,必遊「現存天守」(詳見D2),既因景色一絕,亦因全日本僅12座,數量罕有,不能錯過。


「石垣」防攀爬偷襲

遊覽古城郭,能細味城郭古典美和周邊的絕色風景外,畢竟牽涉大量史料,對不諳建築細節與軍事攻防戰略的一般人來說,難免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不明所以。回到基本步,Ram與Ginn教路,參觀古城郭得留意以下細節﹕


首先是「堀」,分水堀和空堀,即護城河和溝渠,用以防敵;其次是設在出入口的「城門」,設於城中出入口或主要道路,不同「城門」防備功能各異,如最簡單、純粹供開門和關門用的「塀重門」,還有直接在石垣上打通的「埋門」,是城郭遭攻陷時的逃亡之路。「石垣」是用大石堆疊而成的地基,再於上面興建城郭建築,功能跟城牆類似,防止他人攀爬偷襲,現時很多城郭遺址都會見到原裝「石垣」,部分城郭改用泥土黏土堆成高丘,稱為「土壘」。小城樓「櫓」,高1至3層,功能多重,讓士兵有掩護下窺看外面情况,射箭退敵,亦會擺放物資。


「虎頭魚尾」城頂鎮守

外觀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城頂兩端「鯱」,外形虎頭魚尾,是一種空想出來的生物,類似的裝飾物最早見於中國漢代的建築上,名為「鴟尾」(鴟音癡,或稱鴟吻),形狀有如一抹彎月,Ginn細心解說:「往時建築因以木建成,不耐火燒,冀以屬水性的神獸鎮守屋檐除火害,唐代中國與日本有交流,『鴟尾』從天朝東傳日本,經過幾百年發展,成為今天大家所見到鎮守城頂兩端的的鯱。第一座出現鯱的古城,據知是織田信長的安土城,此後建造的天守皆全備有鯱。」每座古城的「鯱」造型不一,製作材料分為瓦、銅板、青銅、金及石幾種。呈三角形的「破風」是城郭建築的外觀重要特徵,有不同設計形態,每層或單或雙的出現,增加「天守」的外形變化。走進「天守」內部,不妨留意內外層數有別,外表上,肉眼看的話似有3層,「但走進去才發現有5層那麼多,用來迷惑敵人。」「天守」內部亦機關重重,如樓梯又直又斜,增加敵人行走的難度,為免敵軍沿「石垣」爬入「天守」,「石垣」上方設置了很多「石落」及「狹間」,讓士兵擲石或射箭擊退敵人。


堅固熊本城 留意石垣

如選「我最喜愛的古城郭」,「攻城孖寶」又如何選擇?Ginn指滋賀縣彥根城是他心水,乘JR由京都出發,約45分鐘到達,「它是『國寶四城』之一,整個遺蹟保存得不錯,無論護城河、城門、城牆、櫓等都是『現存』(真正古蹟),參觀時可以領略以前打仗攻城時有何體驗。」Ram說由江戶時代武將兼「大名」加藤清正興建、位於熊本縣的熊本城最教他難忘,「熊本城在眾多城郭中屬規模龐大,雖然天守是重建,但仍有很多『現存』建築,包括有座很大的三楷櫓叫『宇土櫓』,比其他城的天守還要大,可見加藤的政治實力和財力強大;加藤興建的城郭出名堅固,特別留意石垣,又高又有弧度,令敵人難以攀登。」


鋼筋大阪城失古樸

建於1583年的大阪城,歷史地位崇高,是大阪旅客的必遊名勝,惟「攻城」資歷深厚的Ram與Ginn直言,現今的大阪城天守其實有點過譽。1928年,時任大阪市市長的關一提議重建大阪城,並發起民間集資,1930年正式動工,翌年完工。經過復修後,水泥鋼筋取代原有的木製結構,Ginn分析:「因為用木材復修需要大量工序,較鋼筋水泥的建築成本高很多。」正因如此,Ram覺得現時的大阪城天守已失卻原有的古樸風味,反而採用木材重建的日本城郭例子其實不少,包括跟大阪城同樣有名的「國寶」姬路城、四國的大洲城,以及靜岡的掛川城,Ginn說整個重建團隊會參考歷史資料和舊時繪圖,讓古城堡的原有面貌及結構忠實呈現人前,Ginn說:「可能連窗戶數目和樓層高度,都會按照古城郭建築的最初版本,甚為仔細。」


彥根城 春秋冬三種美

除了「日本100名城」,Ram亦曾試過親身發掘不見經傳的老舊城郭,例如熊本縣唯一的「古代山城」,坐落山鹿市與菊池市交界的鞠智城,約於7世紀後半建成,確實年份不可考,Ram為參觀那座獨一無二的八角形鼓樓,老遠的從熊本市中心出發,乘1小時巴士到菊池市,再於公路上步行45分鐘才到埗,「其實城郭周邊沒有什麼東西好看,相信只有愛好者才會留意」。


在日本參觀城郭,怎少得鮮花映襯?大阪城公園和姬路城同屬「日本櫻名所100選」(櫻百選)勝地,春天時節,櫻花芬芳吐豔,令賞城更添樂趣,如果遊彥根城,Ginn謂一年三季皆宜,春天賞櫻,銀杏樹綻放秋顏,冬天為古城抹上白妝,變化多端。Ginn特別推介北海道函館的五稜郭,這所1866年完工的江戶時代建築,由於整個範圍呈星形,「櫻花盛放的時候,從瞭望塔遠望,會見到一個粉紅色的星形」。


「現存天守」僅剩12座

天守泛指日本戰國時代(1467至1573年)與江戶時代期間修建的大型城郭當中,最高且最重要建築;戰事期間既能充當瞭望塔,讓城主(又稱大名)能眼看八方,掌握敵人攻勢,有利指揮調配軍隊,所以此處亦是城郭內的最後防禦據點;直到戰事結束,天守或空置或變成倉庫。在外觀之,天守樓高3至5層,蘊含極重政治象徵,彰顯領主對人民的統御權力。


天守——最高建築防禦據點

天守別稱「殿主」、「殿守」、「天主」,江戶時代的文書或圖畫中,上述別稱的日文發音跟天守一樣,及至「幕末」——德川幕府統治年代末期出現「天守閣」的俗稱。1868年「大政奉還」,將軍德川慶喜將政權交還明治天皇,封建時代結束,日本進入明治時期(1868至1912年),為免地方殘餘勢力倚仗城郭挑戰權力,天皇大舉拆毁舊有的城郭及天守,得以保存的戰國及江戶時代天守共20座,統稱「現存20天守」,年代最遠愛知縣犬山城距今有478年歷史。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美軍多次空襲日本,炸毁其中7座「現存天守」:茨城縣水戶城、岐阜縣大垣城、愛知縣名古屋城、和歌山縣和歌山城、岡山縣岡山城,以及廣島縣的福山城及廣島城;4年後,坐落北海道的松前城天守,因城外火災,火舌飄上山頭燒毁天守,「現存天守」剩下12座。


分「國寶四城」、「重文八城」

時至今天,「現存12天守」屬日本城郭協會推選「日本100名城」中最珍貴的12座城郭,分為「國寶四城」及「重文八城」兩種(日本文物評級中,「國寶」屬最高級別,而「國重文」是國家重要文化財的縮寫),前者繼有犬山城、長野縣松本城、滋賀縣彥根城及兵庫縣姬路城;後者包括青森縣弘前城、福井縣丸岡城、島根縣松江城、岡山縣備中松山城、香川縣丸龜城、愛媛縣松山城及宇和島城,以及高知縣的高知城。


■旅遊錦囊

簽證:特區護照及BNO免簽證逗留90天

匯率:100日圓約兌6.5港元

旅遊資訊:http://www1a.biglobe.ne.jp/nihonjokaku(日本城郭協會)

■Profile

張景揚(Ram,左)、陳健峯(Ginn)

80後,二人為中學同學,相識逾廿載。Ram任職建築師助理,Ginn於教育機構擔任企業培訓。4年前開始遊歷日本城郭,至今他倆已先後走訪68個日本不同地區的古城郭,冀能最終遊遍由日本城郭協會推選的「日本100名城」和隱世城郭,日後將遊歷心得輯錄成書;2013年開設facebook專頁「旅日攻城誌」,藉文字和相片尋找志同道合者。


fb專頁:www.facebook.com/NipponJyo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文:蔡俊業

編輯:洪慧冰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