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家鎚﹕從張震遠到蘇慶和的市建局!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7日 06:35
2015年04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市建局近日可謂諸事不順,繼行政總監譚小瑩以不滿該局「定位為發展商」為由突然請辭後,該局的最新衡工量值報告又被指處處向錢看,引起外界質疑市建局的定位問題,是否由前主席張震遠年代的「以人為本」、「與民共議」演變成為今天蘇慶和主席的「以錢為本」、「盤數為先」的新重建思維?

當然張主席的處理和推行市區重建的所謂的「以人為本」,方式仍有不足之處,但最低限度願意推行連私人發展商也無興趣的「需求主導重建」計劃,將財政放在較次的考量!帳面上的確有虧蝕,但卻讓舊區有迫切需要改善生活的居民尚有一線希望!改善舊區環境和居民生活,這正是市區重建的根本精神,什麼協助政府增加出售資助房屋和房屋供應,老實說,筆者在市區重建這課題上,根據其他國家的重建計劃也未曾聽聞過!造成目前市建局角色分裂、病態叢生的毛病,特區政府也是難辭其咎的!

事實上,市建局成立至今已差不多14年,其工作涉及重建、復修以至政府難以出手解決的豬頭骨,例如﹕馬頭圍塌樓事件的善後、中環街市保育計劃等。而財政上則只靠政府早年的100億元注資和地盤重建後的賣樓收入;經過多年的運作,確實有很多制度已經僵化,確實值得檢討其角色及工作情况,例如:目前在重建與保育及維修工作上的比例及分配;為其他公、私營機構合作的可行性;以及現行的收購賠償的程序及準則檢視。目的在謹慎理財原則下,能夠令市建局的工作與時並進!


新主席對市建局和重建模式有新思維,其實正常不過,但要做好這份義工,也要按部就班,未必需要將過往行得不錯的政策一下子抹掉,更何况新的「市區重建策略」在4年(2011)前才公布,而目前的發展方向是發展局和市建局等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和多輪的公眾諮詢和審議改良,才得出來的結果,當中包括舊樓居民要求多時的「樓換樓計劃」,以及「需求主導」重建計劃。所以我估計這兩個先導計劃,雖然未算十分成功,但相信暫時仍會保留,但計劃的規模和目標就難免不會出現轉變;而市建局角色若要擴大至供應資助房屋,又或以復修舊樓為目標,這方法則需要交給發展局對「市區重建策略」作主導性的中期檢討,但短期而言,上述的角色及新計劃對市建局會造成很大財政壓力!政府適度的支援也是必須的。


無論如何,始終市區重建涉及大量的人與人之間溝通,互信最為重要,如果因為「新思維」出現令信任基礎崩潰,受苦的仍是一班急需改善生活環境的舊區居民!

作者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