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匯價戰不如匯價管理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7日 06:35
2015年04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匯價戰近來又成為熱門話題。去年10月美財長傑克•盧曾對可能出現的競爭性貶值(Competitive devaluation)提出警告。今年3月份彭博社一篇文章則認為今天各國雖關注匯率變化,但並非處於貨幣戰的局面。


英國《金融時報》最近有幾篇報道值得參考。3月12日的一篇,題為「歐洲老闆為匯率帶來的盛宴慶祝」。內容指歐元的弱勢大大提升了歐元區企業的盈利。4月24日的一篇則關注美國大企業因美元強勢對海外銷售的影響。同日的另一篇,就提到美元強勢使很多借入美元的國家陷於困境,其中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它們在過去5年的美元貸款上升了81%,共達3.3萬億元;美國以外發達國家美元債務亦上升了71%,共達1.7萬億。由於美元匯價上升,債仔以本國貨幣收入還債,壓力特別巨大。


鬥貶損害鄰居

舉世而言,一種貨幣貶值必然意味另一種貨幣相對升值。「鬥貶」是一種損害鄰居的政策(Beggar thy neighbor policy),亦往往是貨幣戰的主要內容。但是,既然大家不可能同時都貶值,可不可以互相協調,定下最合乎大家共同利益的匯價,然後合作把匯價固定呢?


習慣了市場經濟學的論者會反駁:匯價是價格的一種,因此應交由市場決定,他們是以主張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都不要干預外匯市場的運作。


熱錢炒高匯價 偏離基本因素

他們忘記了一點:今天外匯市場的波動反映投機活動多於反映實體經濟的貿易和長線直接投資活動。影響匯價的動力,最重要的還是熱錢的走向。但是,偏偏熱錢的走向往往把匯價推至偏離經濟基礎因素的合理水平。市場的自由價格最重要的功能,本是反映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偏偏完全自由的外匯市場匯價就是背離這些基本因素。歐元日元被推至「天比高」,結果造成歐債危機和日本兩個迷失了的10年(這說法雖略嫌簡單化,但強匯價肯定是箇中重要因素之一)。今天有美國企業埋怨盈利備受強美元打擊,但當天歐元日圓狂漲的程度比美元今天的強勢比更嚴重得多,他們又有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一種為人熟悉的匯價安排叫管理下的浮動(Managed Float) 。但如何管理?準則為何?經濟學者少有論及。我的建議是管理下的固定(Managed Fixed) ,目的是把匯率維持在與經濟基礎因素配合的合理水平,抗衡熱錢的衝擊。除非基本因素改變,否則各國應把匯率固定下來。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 研究中心主任

[何濼生 濼觀天下]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