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0個詞彙看世界(二)智能時代﹕智能叛變難成真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6日 21:35
2015年04月26日 21: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人工智能(AI)發展迅速,這些聰敏的機械腦袋會否成為人類的威脅?英國物理學家霍金便擔心,人工智能繼續發展將毁滅人類,不過對參與研發「全球最聰明電腦」的IBM專家及本港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來說,「智能叛變」這類科幻小說情節難以出現。他們向本報強調,人工智能只會提高人類能力、改善生活質素,如何利用這件工具完全取決人類。


明報記者羅睿琪 林康琪

人工智能最近數十年不斷提升。IBM「深藍」1997年擊敗世界棋王,引起哄動。IBM於2006年開發的人工智能系統Watson,2011年在美國著名問答遊戲「Jeopardy!」中擊敗連勝74場的真人冠軍,轟動全球。跟以往限於彙整資料或按照程式運作的電腦系統不同,Watson運作模式旨在模仿人類思考方式,它能夠理解自然語言(即一般人所用語言),分辨不同語境下文字的意義,藉以處理海量數據,並基於既有資料作出判斷或預測,具有學習能力,被視為第三世代智能電腦運算的先驅。


超級系統「智勝」人腦

Watson研發小組技術總監海伊(Rob High)向本報稱,自2011年以來,Watson已大幅提升處理各種商業與社會問題的能力,輔助人類作出決策,例如透過病例資料庫協助診斷,建議可行治療方法等。Watson最近更與美國烹飪教育學院(ICE)合作,在本月中推出食譜Cognitive Cooking with Chef Watson。


海伊形容,Watson食譜是「人類與機械合作的佳例」。Watson與ICE 於3年前開始合作炮製嶄新食譜。海伊表示,Watson閱讀了千計食譜,了解不同食譜特色、各種味道背後的化學成分、烹飪風格、食材配搭理論、人類口味偏好等資料,然後據以產生出數千種食材組合建議,再由ICE的烹飪專家研究如何烹調,將菜式實現,研發出超過65款食譜。合作期間ICE的專家不時向Watson小組提出反饋及調整建議,例如改變Watson評估菜式味道的手法等。


機械人廚師出食譜

海伊說,IBM員工多次試吃ICE烹飪專家與Watson合創的新菜式,受惠於ICE廚師的精湛廚藝,在測試食譜期間「蠻有口福」。他稱,這次合作固然體現了Watson的創意,更重要的是Watson亦促進了人類創意﹕「我們視這次合作為探索新方案的極好範例,展示出Watson能讓專業人士、消費者等察覺到一些原本貌似不可能的可能性,並從中發現到個人的創意潛能」,他指這將可用於不同範疇。


Watson食譜的菜式不少都十分特別,例如一款名為Austrian Chocolate Burrito的墨西哥薄餅,材料包括橙、碎牛肉、玉桂、枝豆、黃梅和朱古力等,評論對這些「創意」譭譽參半。


霍金憂人類演化「墮後」

Watson今年初開始學日語。海伊稱,它的學習基本上跟最初學英語的方式相同,透過分析不同的語言與文化特徵,並以不同的運用情景作測試與調整,便能逐漸掌握不同特徵之間的關係與應用模式。基於學英語的經驗,研究人員只需將測試語言由英語改為日語,便可開始「訓練」,進展較由零開始迅速得多。按此方式,Watson理論上可學會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包括不同語言中的方言,以及各專業範疇中的術語等。他估計,Watson學習一種新語言所需時間可較前一種縮短一半,「它的學習速度將不斷增長」。他稱,他們旨在進一步提升Watson的推理能力。


人工智能愈來愈厲害,固然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亦引起悲觀論者擔心。物理學家霍金賴以對外溝通的系統升級,他去年稱人工智能目前非常有用,然而他擔心會愈來愈強勁,甚至自行重新設計,「人類受制於緩慢的生理演化,將不能與之競爭」。


IBM專家﹕AI僅輔助工具

海伊斷言這類悲觀推論「絕不可能」。他強調,Watson等人工智能只是輔助人類的工具,跟其他工具並無二致,它們本身沒有自主能力與動機,只會按人類指令完成工作,如何運用取決於人類意願,也是人類的責任,「人工智能沒有機會達成科幻小說式的虛妄幻想」。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