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於3月23日逝世後已過了一個月,某些新加坡紀念紙幣及金幣已升價約30%,其中1969年發行的「新加坡成立150周年精製金幣」(Foundation of Singapore 150th Anniversary)升價至10萬港元,升幅達40%以上。其實,港人收藏貨幣,不要只看中港兩地,外國貨幣亦極具升值潛力,更可從中認識到每個國家的不同文化背景。
中國人訪星洲始於三國時代
要收藏新加坡貨幣,應要了解新加坡的歷史。先從名字開始,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又名星洲、獅城,但其實最早的中文名字是「蒲羅中國」,記載於公元3世紀三國時代,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拘利正東行,極犄頭海邊有居人,名蒲羅中國」,據悉當時已有馬來人居於島上。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音譯,意指「末端之島」。到14世紀,明朝又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音譯自爪哇語Temasek。
港口貿易成開埠契機
新加坡的近代發展可以由18世紀說起,當時英國為擴張在印度的版圖及中國的貿易,需在馬六甲海峽建港口,他們先是1786年選址檳城,到1819年1月29日,英國東印度公司僱員Stamford Raffles登陸新加坡,開始管轄該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20世紀中葉之前,新加坡、檳城和馬六甲是三個英屬重要港口,合組稱為海峽殖民地,當地華人則稱之為「三州府」或「叻嶼呷」,其中「叻」代表新加坡,「嶼」代表檳榔嶼,「呷」代表馬六甲。
二戰後海峽殖民地解散,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邦地位,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合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自此完全脫離英國統治。1965年,新加坡又脫離馬來西亞聯邦自立,加入聯合國,進而發展成為今天的富庶小國。
開埠紀念金幣估價$10萬
1969年,新加坡為紀念開埠150周年,發行面值150新加坡元的金幣,幣上刻有「1819-1969」字樣,是新加坡獨立建國後推出的首枚紀念金幣,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及紀念價值。
本地錢幣收藏家李漢民表示,此金幣普通版有19.8萬枚,於2009年在市場上的拍賣成交價約5000人民幣,到今天約升了10%至15%;此紀念幣亦推出了500枚精鑄版,於2012年估價(NGC評級達PF68至PF69)由4000至1萬美元不等,而時至今天,估價已突破1.2萬至1.4萬美元(約9.3萬至10.8萬港元)。
文:簡一鋒
圖:林俊源
編輯/譚詠欣
lifestyle@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