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兆輝﹕誰拿掉了那3杯拿鐵咖啡?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4日 06:35
2015年04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最近有機會到墨爾本走了一趟,在不同的院校商討和發展一些共同有興趣的研究項目,澳洲在人口政策和解決貧窮問題上,都有不少值得本地參考的經驗。另一方面,咖啡在此城市的消耗量很大,而且唾手可得,到處都有不同類型的銷售點。在大學校園不同的角落,都可以找到一些年輕人所經營的咖啡車,反而大型的咖啡連鎖店在墨爾本不是那麼普遍,也體驗當地營商環境的多元化和給予年輕人不同類型的機會。根據筆者的理解,這種經營咖啡車的生意有可觀的收入。這裏的拿鐵咖啡(Latte)是十分高水平的, 套用一句廣告口號「可能是世界最好的」。一杯拿鐵咖啡賣4元澳幣,而澳洲的最低工資為時薪17元澳幣。在香港,一杯拿鐵咖啡要價30元港幣,而最低工資卻是時薪32元港幣。如果我們建立一個「拿鐵指標」(Latte Index),測量1小時的最低時薪可以買多少杯拿鐵咖啡,我們會發現澳洲人可以買4杯,而香港人只能買1杯,而且兩地拿鐵咖啡的價值是差不多,那麼誰人拿掉了那3杯拿鐵咖啡?為什麼香港的工人時薪那麼低?是僱主要賺取最大利潤,抑或是租金昂貴,或兩者皆有份,還有其他因素?無論如何,最後是香港的工人賠上代債。利潤為何那麼不對稱的分薄了?雖然澳洲的入息稅相對香港為高,但澳洲人的一般購買能力高出香港人許多。澳洲各主要城市的生活費也不少,但整體澳洲勞動工人仍然比香港勞工多出許多可支配的收入(disposable income)。根據Demographia調查公司的最新調查指出,香港的房價中位數是其家戶所得中位數的17倍,這是該公司所調查過的房價負擔能力比值最糟的紀錄。一般而言,負擔能力比值在3或以下被視為可負擔的範圍,澳洲的比值是6.4,就足以令人擔心。相較之下,香港的生活質素在過往10幾年已被高房價和相對低工資所侵蝕。


香港是高收入國家及地區中收入最不平等的地區。堅尼系數可用來測量財富的差異,其數值從0到1,0代表完全平等,表示社會中每個人擁有相同的收入,1代表完全不平等,表示社會中某個人擁有所有的收入。香港2013年的堅尼系數是0.537,這與非洲某些最貧窮的國家類似。


香港政府已提供了多項生活津貼來協助貧困人士,例如:免費教育、容易取得的健康照護、便宜的公屋,在調整這些生活津貼後,堅尼系數便降至0.48,是相當大幅的下降,這些措施確實可幫助社會中的弱勢族群應付日常生活所需,但遺憾的是,並無法進一步促進香港人的生活質素。過去30年來的住戶空間沒有增加,全港約半數的住屋都小於500呎。但是就本地生產總值而言,香港的表現勝過許多西方國家,而我們的住戶入息中位數在過去10年內卻只有小於20%的增加,同時,樓價卻增長了200%,這已超出許多人的能力範圍所及。


聯合國將會在今年9月份發表引導未來15年的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將減少貧富差異訂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點之一,這些目標支持的政策諸如促進更平等的機會、勞工權益、健全的勞動市場制度,以及能處理多數高收入國家中勞動收入比重落差問題的最低工資政策,他們也會呼籲訂定以再分配所得為目標的政策,例如累進稅率政策、所得重分配的社會政策,尤其是與社會福利相關的政策。這些議題也正是本地政府要面對和回應的。


香港的最低工資實在太低

香港的稅制簡單,稅率偏低,而且稅基狹窄,只有40%的勞動人口需要繳交薪俸稅,而60%的稅收來自於最頂端5%人口的薪俸稅,以利得稅來說,只有10%註冊的公司需要繳交,超過80%的稅收來自於最頂端5%公司的利得稅,因此政府應該要穩定並擴大稅基。然而,一般勞工並未因他們的工作或提供的服務得到合理的工資。


從「拿鐵指標」可以得知,香港的最低工資實在太低,勞工的生活無法達到合理的水平,當然,這並非全是僱主的責任,整體的本地成本結構深受高房價的影響。


其實政府已提供一些低收入群組公屋的福利,若沒有這項政策,許多人的生活將會十分困頓,很多住在私人住宅單位的居民常常要付出高於50%的收入在租金上,生活質素大受影響。本地勞動力儘管有內地的經濟發展和工作機會,但仍未為香港勞工帶來經濟利益,私人住宅和商業地產的高房租加劇了貧富差異,增加創意產業創業的困難,也加深民眾對政府的不滿。


重建香港成為快樂城市

政府和商界應設法解決低收入勞工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他們靜靜地為香港的發展而付出,卻沒有得到社會的重視及感謝。為了改善香港勞工的「拿鐵指標」,不是降低拿鐵咖啡的價格,就是要提高最低工資,或者兩者都應該做。企業的社會責任已變成香港公司的一種時尚和流行,但他們如果真的想實踐社會責任,就應該降低商品價格並提升基本工資水平。在一個貧富差異懸殊的城市中,無論是富有或是貧窮的居民都不會感到快樂。為什麼墨爾本被稱為全世界最適宜居住的城市,我們應該要更懂得反思,做我們所應該做的,以每個人自己的方式去影響這個社會。重建香港成為一個適合生活和工作的快樂城市。


作者是香港大學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