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債券危機 超乎想像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3日 06:35
2015年04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全球已發展國家的政府財政,普遍負債纍纍(尤其人口老化的國家,醫療福利負擔愈來愈重)。「府」「行」合作(政府與央行)的其中一個作用,相信是要致力長期維持低息狀態,以減輕政府龐大的債息負擔,讓政府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稅收手段,爭取時間填補債務大窿。


量化寬鬆 加稅外另一選擇

只可惜,政府加大稅收的副作用,是打擊經濟復蘇,並且令本已嚴重的通縮問題雪上加霜(因為國民可支配收入減少或打擊消費)。於是央行為應付通縮與經濟放緩,只能不斷量寬印銀紙購買債券,一方面推高物價,恢復良性通脹,另一方面壓低息率,刺激經濟。


市場大眾開始慢慢意識到,貨幣愈來愈不值錢,並且愈來愈不信任政府具備償債能力,民眾最終只會以債券以外的資產模式保存「血汗錢」、「棺材本」,結果一方面必然是資產價格被推高,另一方面則是資金逐步逃離國債市場。其實,部分聰明錢已開始從債市調撥資金改投房地產及股市,相信黃金、商品資源等,遲早會成為下一階段的搶手資產。


新債王估最快3年後爆煲

當市場上太多資金追逐供應有限的資產的時候,所有資產價格無奈只能上升。之後央行又會重新開始擔心通脹惡化,加息壓力隨之增加,這種狀况或許會成為債券危機爆發的觸發點。


有新債王之稱的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預測2018年或2019年全球高息債券可能爆煲。他認為,這段時間全球將有接近6000億美元的高息企業債到期贖回,萬一屆時美國進入加息周期,高息債券有機會出現大規模違約。


政府以債養命 央行壓息頂債

其實,筆者眼中的債券爆煲危機,要較岡拉克所預計的還要龐大。問題將不單止局限於高息債券市場,連一向傳統被視為風險較低的主權債,亦可能因為投資者信心盡失而受到牽連。


首先,美匯愈強,新興市場國家因匯率弱勢因素,發行美元計價企業贖回成本變相加大,增加違約風險。其次,美國加息機會愈大,債券回報率跌得愈急,高息票據隨時有爆煲風險。最後,新興頁岩能源商發行高息票據融資,在低油價環境下支撐運作,即使美匯與美國息率未有重大變化,只要國際油價不曾大幅反彈,這類高息票據簡直危如累卵。


政府以債養命、央行壓息頂債。環球債券危機,已注定無法避免。


冠一資產管理 首席策略師

wongsir.com.hk

[王冠一 國際財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