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由資本主義變資產主義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3日 06:35
2015年04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已由資本主義演變成資產主義,有聰明腦袋,有學歷,肯上進,也不及擁有資產。做生意的,賺的往往不及收他租金的業主,最高收入的三分之一人口,因擁有樓宇等資產,生活愈優游容易,其餘三分之二人口,收入會愈來愈追不上,買樓愈來愈難。」


林一鳴說,上述現象令香港貧富愈來愈懸殊,社會也愈加分化,年輕人會將怨氣發作在社會,令到投資的社會和政策風險也不斷提升。


「我看好樓市,但也認同樓市的政策風險在上升,所以如有能力,也建議不要將所有資金都放在樓市,要分散風險。」


恒基地產(0012)主席李兆基近兩年常說買地產股好過買樓,林一鳴對此有不同意見。「政府對樓市沒辦法,對打壓發展商的能力則綽綽有餘。


地產發展商的經營,已由暴利時代轉為微利時代,競爭日益激烈,建築成本高昂,又不可再『發水』,往後地產股表現應難如樓市。李嘉誠便看到這點,近年在香港絕少投地,盡量將資金投入其他非地產項目。」


發展商由暴利轉入微利

林一鳴擅長以波浪理論分析股市,但他指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因各國政策加大介入經濟的力度,有關分析工具的預測能力已大減,更遑論以此來預測樓價。「波浪理論其實建基於觀察人的行為,發覺到了某些升跌比例,人便會重複其投資行為,但因現在政府日益干預經濟和金融市場,政策市哪能預測?說能夠的,只是自欺欺人!」


港股A股化 基本分析無作用

他說,現在不單波浪理論被廢武功,當港股A股化,就連基本分析和其他的圖表分析也再不派上用場。


他表示,「現在炒股,最好是當時有消息預知有什麼政策將出台,可以先入貨,否則最佳的辦法,可是看到政策消息出了後,某個股或板塊升了20%便以高槓桿追入,炒它三兩天便急急獲利,較冷靜分析更有用,而不少基金經理接受不了這種『新常態』,便吃盡苦頭。」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