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本港股市資金湧入,恒指大幅上升,吸引大批股民投機入市,提供戒賭服務的明愛展晴中心指出,最近每月平均接獲5宗病態股民求助個案,累積輔導逾400個案中,三成更具大學學歷。有股民以為去年的佔領運動會令股市下跌,瞞着太太把物業二按套現50萬元,大手買入熊證及沽期指等投資工具,最後全數輸掉,太太發現後更聲言離婚。有社工強調,即使股票買賣屬投資行為,若心態不正確,同樣可變為「病態股民」。
明愛展晴中心昨公布《投資?賭博?》股市活動與賭博活動比較研究,中心過去11年共輔導了4718名病態賭徒,當中403人參與股票及金融衍生工會買賣,其餘為賭馬和賭波等。過去中心平均每月接獲3宗病態股民求助,今年首3個月已接獲15宗,平均每月增至5宗。年紀最小為23歲的大學畢業生,最大的有70歲。
欠債額較其他病態賭徒高15%
研究比較病態股民與其他病態賭徒,發現病態股民一般教育程度較高,近三成持有大學學位,較其他病態賭徒的10.1%多出19個百分點。病態股民的欠債額亦明顯較其他病態賭徒高,欠債60萬元以上的病態股民有24.1%,較其他病態賭徒多逾15個百分點,其中最嚴重個案更欠債超過700萬元。
公僕專業人士比例較高
至於職業方面,病態股民從事專業行業及公務員的百分比亦遠較其他病態賭徒高,有14.9%及8.7%,較後者的4.9%及5.8%分別高出10及4.3個百分點。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解釋,專業人士及公務員較易借貸,而借貸投資往往是令其成為病態股民的催化劑,逐漸成癮,投資失利後會繼續借貸,希望補平債項。
明愛展晴中心輔導員陳志華過去接觸不少病態股民個案,其中一名50多歲的已婚男士張先生(化名),本身為持牌專業人士,月入逾3萬元。張先生投資經驗達30年,他20多歲起入市,購買藍籌股作長線投資。直到2009年,他不時收到朋友的貼士,遂開始改買窩輪及牛熊證等高風險衍生工具,初時亦間中獲利。
籲股民理性分析 作長線投資
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及海嘯,張先生估計日圓會大跌,故借貸炒日圓,其後日本央行力撐日圓,最後張先生全軍覆沒,損手約50萬元,要太太代為還債。張先生一直認為自己只是投資失利,於去年佔領運動期間,他估計股市將會下瀉,瞞住太太把聯名居屋物業的一半業權作二按,套現50萬元,之後大手買入熊證及沽期指等,但股市不跌反升,50萬元全數輸掉,太太發現真相後聲言離婚。
鄧耀祖指出,最近股市持續上升,間中有波動,容易吸引散戶入市投機,繼而成癮,他建議市民購買股票時應作理性分析,並應作穩定的長線投資。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