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校巡禮﹕活用校本英語 普及資優教育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14日 06:35
2015年04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未步入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小六的課室,已聽到陣陣笑聲。原來是幾個男生正在上演自己改編自《小紅帽》的英語趣劇,惹得老師和同學都忍俊不禁。基華小學重視英語教育,捨棄坊間的教科書,希望以多元、活潑的方式讓學生活學英語。學校並力推資優教育普及化,讓不同資質的學生都可以接受創造力、高階思維及社交能力的培育。看同學改編的英語劇本贏得其他同學熱烈的掌聲,便知道他們的英語水平及創意思維有多高。


圖書教學 提升英語水平

基華小學(九龍塘)跟不少學校一樣重視英語教育,特別的是該校採用的是校本課程,放棄使用坊間的教科書。校長鄭雪英解釋﹕「學校改用校本自編教材,可以因應學生的程度調整。」學校在初小以大圖書教學(shared book reading approach)方式教授英語。教師會利用童書教學,每學年約教授12至14個故事。


互動講故事學英語

記者參觀了小一英語課,堂上老師以互動方式跟同學講故事,例如問﹕「你有沒有試過書中人的經歷?」「你猜男主角下一步會做什麼?」讓學生習慣以英語表達自己。孩子都愛聽故事,因此表現得非常投入。


採單元教學 內容貼近時事

高小英語課則採用單元教學。每個單元下設數篇不同體裁的文章,由教師在網上,例如政府或新聞網站蒐集得來。鄭校長認為,單元教學可以令教學內容更貼近時事,並可按學生的程度剪裁,教學成效大為提高。另外,該校的英語科亦融入不同閱讀技巧及寫作技巧。例如學校會教授Reciprocal Reading閱讀法,學生會分組閱讀一篇文章,每組分別擔任questioner(發問者)、predictor(預見者)、summariser(總括者)、clarifier(釐清者),多角度去分析書本內容。


融入各種寫作及閱讀技巧

學校又會教授R.A.F.T寫作技巧,從Role(角色)、Audience(對象)、Format(方式)、Topic(主題)四方面思考寫作內容。上文提及的小紅帽改編劇本就是學生運用課堂學到的寫作技巧的成果。


在課堂以外,學校亦銳意以多元活動來提升學生英語水平。例如小二至小六的學生會進行戶外學習,配合教學單元,參觀各種不同機構。學校又會舉行「Amazing Book Character Day」(ABC DAY),鼓勵同學扮演自己喜愛的英語書本中的人物,希望學生在生活中也樂於運用英語。


◆「三層架構」 發掘各種潛能

基華小學(九龍塘)亦力推「資優普及化」。鄭校長指﹕「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各有潛能,故我們安排不同資質的學生接受資優教育,培養他們高階思維、創造力及社交能力。」


資優教育普及化亦要顧及能力差異。學生升上小四後會按能力分班,能力稍遜的兩班學生會在中、英、數再分3組上課,人數最少的組別僅約10個學生,令學生得到適切照顧。各班同學均可以接受資優教育,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按不同資質提供資優教育

學校以「三層架構」推行校本資優課程,分別為「全班式」、「抽離式」及「校外支援」。首先,能力稍高的班別,其課程會滲入三大資優教育元素(高階思維、創造力及社交能力),而能力稍遜的學生則集中滲入不同層次的提問技巧於教學活動中,加強思維訓練。在抽離式層面上,學校提供二十多個資優課外活動小組,內容涵蓋中、英、數、常、體育、領袖技巧等方面。例如「I'm a news anchor」為英語能力突出的學生提供培訓。


「基華小精兵」訓練領袖技巧

而「基華小精兵」則透過服務學習活動,訓練領袖技巧。學校更推薦資優學生參與校外資優課程及比賽,讓他們透過校外培訓或比賽,發揮所長。


■小一學古文

不止英語,基華小學(九龍塘)同樣重視中文。中文科在中學文憑試被喻為「死亡之卷」,去屆能符合大學入學最低門檻3級的學生,只有大約五成。鄭校長指出,語文能力需長期浸淫,故該校從小一開始已安排學生學習古詩文。翻開學校的自編古文教材,發現古文都以生活化為主要內容,由淺入深,小一要學習三字經,小六則要學習成語故事,例如杯水車薪。另外,該校小二至小六實行全級普教中。


■禮儀課程

推行「禮儀課程」,可說是別樹一幟。鄭雪英校長指出,香港獨生子女愈來愈多,因此認為有需要加強社交能力的訓練。該校特設「禮儀課程」,教授學生餐桌禮儀、面試禮儀等,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應用。


文﹕梁淑英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