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貴報3月30日刊出的題為〈市民寧減綠化帶比例 認同建屋佔地應倍增〉社論,將本港房屋短缺的問題,簡化為城郊比例失衡,並歸咎一些團體和人士阻撓政府開拓土地。這樣輕率武斷的立論,我們並不同意,姑且借此一隅,與廣大讀者一起商榷。
真是只有向郊野打主意一途?
毋庸諱言,香港目前房屋供應緊張,樓價反覆上升,大批市民急於買樓改善居所,以至投資保值。而全港有10多萬人蝸居劏房,事實令人不安。然而,問題的根源,以至解決辦法,就真是只有向郊野打主意一途?
如果將房屋問題形容為只是「魚與熊掌」的選項,市民確是無可奈何,被迫在房屋與綠化地兩者之中取捨。但是市民的眼睛還是雪亮的,他們知道其實土地規劃還有許多可行選擇,許多已開發土地根本未有善用,放眼四周,還有許多等待重建的舊樓、空置的官地、廠廈和校舍,以及數以百頃計荒蕪的農地和棕土。
試以當局擬將深水埗大窩坪山坡上一幅綠化帶改劃用途為例,去年中中文大學的學者為此在區內訪問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居民反對在綠化帶增建住宅,大部分受訪者提議重建舊樓、工廈及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釋出深水埗區珍貴的土地資源,才是增加該區房屋供應的正途。
深水埗區議會於本年初委託兩名學者進行全區的「覓地建屋民意調查」。雖然區內擠迫住戶甚多,但是調查結果卻發現逾六成居民不贊成將該區的綠化地改作住宅;不同意發展大窩坪綠化帶的居民亦超過五成。居民對區內土地用途有不少意見,他們特別重視綠化及關注現有設施,但卻不是一面倒反對政府覓地增建房屋,其中取捨十分明顯,例如寧在大窩坪「取」綠化帶,卻在東京街「捨」臨時高球練習場。調查更發現市民想了解全盤規劃,要求顧及社區配套考量,主張整體諮詢,更提醒政府切勿操之過急。居民也主動提出加快市區重建,增加低密度地區的地積比例等可行方案。
居民知道,「士急馬行田」的建屋計劃,會留下世代無法逆轉的惡果。當年為了迎合八萬五建屋指標,整個長沙灣海傍一帶就建成遮天蔽日的屏風樓群。
當局在各區提出徵用綠化地屢遇抗議,原因不在於居民自私執拗,而是病於官員急功近利,閉門造車。就以大窩坪為例,當局不理居民和區議會多次要求各種環境、交通、生態、安全等評估報告,「霸王硬上弓」啟動城規程序。這種手法,又如何可以爭取市民理解和支持呢?開發綠化地帶並非一個單純統計數字上的比例問題,而是一項重大政策轉向,政府必須全盤規劃,開誠布公,透過公眾討論,集思廣益,讓土地使用符合香港最大利益。
作者是大窩坪居民關注組召集人
(讀者來函)
真是只有向郊野打主意一途?
毋庸諱言,香港目前房屋供應緊張,樓價反覆上升,大批市民急於買樓改善居所,以至投資保值。而全港有10多萬人蝸居劏房,事實令人不安。然而,問題的根源,以至解決辦法,就真是只有向郊野打主意一途?
如果將房屋問題形容為只是「魚與熊掌」的選項,市民確是無可奈何,被迫在房屋與綠化地兩者之中取捨。但是市民的眼睛還是雪亮的,他們知道其實土地規劃還有許多可行選擇,許多已開發土地根本未有善用,放眼四周,還有許多等待重建的舊樓、空置的官地、廠廈和校舍,以及數以百頃計荒蕪的農地和棕土。
試以當局擬將深水埗大窩坪山坡上一幅綠化帶改劃用途為例,去年中中文大學的學者為此在區內訪問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居民反對在綠化帶增建住宅,大部分受訪者提議重建舊樓、工廈及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釋出深水埗區珍貴的土地資源,才是增加該區房屋供應的正途。
深水埗區議會於本年初委託兩名學者進行全區的「覓地建屋民意調查」。雖然區內擠迫住戶甚多,但是調查結果卻發現逾六成居民不贊成將該區的綠化地改作住宅;不同意發展大窩坪綠化帶的居民亦超過五成。居民對區內土地用途有不少意見,他們特別重視綠化及關注現有設施,但卻不是一面倒反對政府覓地增建房屋,其中取捨十分明顯,例如寧在大窩坪「取」綠化帶,卻在東京街「捨」臨時高球練習場。調查更發現市民想了解全盤規劃,要求顧及社區配套考量,主張整體諮詢,更提醒政府切勿操之過急。居民也主動提出加快市區重建,增加低密度地區的地積比例等可行方案。
居民知道,「士急馬行田」的建屋計劃,會留下世代無法逆轉的惡果。當年為了迎合八萬五建屋指標,整個長沙灣海傍一帶就建成遮天蔽日的屏風樓群。
當局在各區提出徵用綠化地屢遇抗議,原因不在於居民自私執拗,而是病於官員急功近利,閉門造車。就以大窩坪為例,當局不理居民和區議會多次要求各種環境、交通、生態、安全等評估報告,「霸王硬上弓」啟動城規程序。這種手法,又如何可以爭取市民理解和支持呢?開發綠化地帶並非一個單純統計數字上的比例問題,而是一項重大政策轉向,政府必須全盤規劃,開誠布公,透過公眾討論,集思廣益,讓土地使用符合香港最大利益。
作者是大窩坪居民關注組召集人
(讀者來函)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