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簽多行」政策實施6年,由昨日起改為「一周一行」,深圳有戶籍居民來港人次,預期日後將會減少。不過,這項針對職業水貨客的舉措,成效有多大仍待觀察;鑑於形成水貨的客觀環境,現在也看不到在中長期有根本改變。因此,水貨問題不會消失,政府應該積極策劃,增加配套設施,例如推動邊境購物城等,打造「二元市場」,從而減少水貨客對居民正常生活的滋擾,同時本港也不致流失生意,可創造各方共贏的局面。
水貨客問題政治化
一周一行紓緩矛盾
深圳有戶籍居民約160萬人持有一簽多行簽注,據當局統計約3萬人全年來港超過52次,相對而言人數不算太多。不過,設若他們來港目的主要是「走水貨」,則只要平均一半(即是1.5萬人)每日來港,部分地區居民生活所受影響必定難以承受。這些水貨客多在新界北區、元朗、屯門和東鐵沿線活動,出沒之地集中區內少數街道,而且多拖篋,佔用更多路面,對往來交通、居民生活帶來的滋擾,顯而易見。
少數水貨客活動導致改變一簽多行政策,表面上有點不成比例。不過,水貨客衍生的問題超逾了經濟活動範疇,演變為本港與內地的矛盾,成為敏感的政治問題;特別是以所謂本土掛帥的團體介入,事態迅速激化,據知有個別人物和團體意圖把事態操作為今年區議會選舉議題,使情况更加複雜。所以,水貨客問題主旨已經不在人數多寡,或是居民生活受到多大影響,而是事態成為一些人激化內地與本港矛盾、分歧以至對立的議題,破壞力不能小覷。當局從簽注針對水貨客活動,措施對焦,能否收效,要視乎是否有其他措施配合。
一簽多行簽注在到期前仍然有效,未來一年內地和本港海關要嚴格執法,抽查旅客入境和出境攜帶的物品,是否超逾規定;本港當局要在維持交通秩序多做工夫,紓緩水貨客引致的擠塞,另外也應加緊巡查一些水貨集散場地,若有違反規定規例者,即時取締,增加經營水貨成本,以收遏制之效。不過,當局即使有更多措施打擊水貨活動,只要一些客觀環境不變,水貨活動將難以杜絕。
首先,水貨之出現,主要是內地民衆對內地產品質素缺乏信心,寧可付出更高價錢購買由港進口的水貨。這樣形成的供求關係,只要內地產品一日未能贏得民衆信心,一日也不能消解,隨着內地經濟發展、民衆收入增加,他們更有能力花錢「買得安心」。按目前情况,在中長期之內,內地民衆這方面的心理和認知難以改變,即是說「水貨」的存在空間不會式微,反而有日趨擴大的條件。
其次,收緊簽注之後,內地水貨客來港次數減少了,但是內地人口衆多,經營水貨者若想「招募」更多人加入走水貨行列,不會有多大困難。另據當局掌握的資料,目前活躍兩地的水貨客,本港居民約佔超過六成,但是本港居民不受「一周一行」影響,日後水貨客大軍,港人的主力地位可能更突顯。互聯網上已有人以600元日薪招募港人當水貨客,可見只要有市場、有利可圖,適應水貨新常態的招數在日後會陸續有來,經營者或許只是付出更多成本而已。
「一周一行」實際上是趕客,對經濟發展沒有積極作用;從零售業角度,有投資銀行的報告就認為,新措施將使香港零售銷售跌幅擴大2.3個百分點,把今年本港零售銷售按年跌幅預測由3.5%下調至5.8%。從數額看來,或許不致對本港經濟帶來太大衝擊,可是把生意拒諸門外,嚴格而言仍然是要不得的事。因此,打造二元市場,分流旅遊購物地點,是政府應該思考的方向。
二元市場配套設施
旅客水客自得其樂
水貨活動所以引發爭議,主要是滋擾了本港居民,若有特定市場供水貨客活動,就可以收到多贏效果。例如建設邊境購物城等市場,他們在這類市場採購,毋須擔心對本港居民生活造成影響,其他旅客則在各區享受購物之樂,感受「購物天堂」的真諦,各取所需。從現實利益着眼,二元市場可負起肥水不流別人田的功能,促使本港經濟得益,最重要是毋須再擔心激化內地與本港的矛盾,最低限度使政治對立不致升溫,對各方面都有好處。
近期,本港旅遊與零售業已經明顯放緩,「一周一行」帶來的變化將更深遠,旅遊和零售業界即時面對更嚴峻局面,期望政府即將開展的吸引旅遊活動,可以減低新措施的影響。另外,政府和旅遊業界要改變思維,趁機會推動轉型,不再追求旅客數量高增長,而是以政策措施重整「好客之都」形象,建設更多景點和設施,提升香港優質旅遊城市的地位。當局應該在內地和外地舉辦更多促銷和推廣活動,吸引高消費旅客來港。當然,極少數人歧視內地旅客的所作所為,須到此為止,因為這類事態已嚴重傷害香港旅遊城市的形象,若有人仍然不收斂,當局應該嚴肅應對,制止一些人的胡作非為舉動。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