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屆政府指「隨付隨支」的全民退保方案仍需從長計議,而目前的安老政策主要依賴公營安老院舍,或「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讓長者選擇私營院舍服務。但現時本港的安老院舍設施已嚴重不足及環境擠迫,估計在20年後本港的長者數目將達200萬人,日後情况只會更嚴峻。現時雖有近10萬港人被內地的平樓價及低生活費所吸引而在內地養老,但隨着內地醫療費用的飈升,令不少內地養老者回流香港,導致內地的港人養老設施,因長期出現住客不足而面臨倒閉,可見內地雖有安老院或低廉的居住單位,但若內地沒有港人可信賴的醫護設施,則回流潮會繼續,內地養老也就無助解決香港的安老問題。
筆者認為港人在內地養老既可行亦必然,政府必須長期而全面地推動,並投放資源及與私人合作,營造多個為港人而設的長者桃花園,相信可吸引50至100萬港人到內地養老,前提是必須解決長者在內地的醫護問題,但若要在內地城市興建多間具有香港水平的醫院以服務到內地養老的港人,不但不符合經濟效益,也難招聘足夠的香港醫生在內地駐診。解決方法是在內地建立具有香港水準的綜合醫療護老設備中心,這種長者醫護中心(Geriatric Care Center)不是安老院也沒有院舍牀位,而是獨立運作的醫療機構,可為住在中心附近的港人提供3種醫護服務。
第一種醫護服務是簡單的即時診治護理,如醫治感冒、腸胃病、失眠、牙痛、眼疾、咳嗽、營養不良、心理輔導、物理治療等常見的老人病。第二種是為老人提供醫療檢查服務,例如體檢、化驗、超聲波、X光,磁力共振,牙齒檢查等,並將檢查結果及病歷,以聯網互通方式,直接輸入香港醫管局的病人數據庫內。第三種是為在內地養老的港人提供遠程診治,透過最新的各種遙控檢測儀器及現場視像對話,由香港醫院內的醫生為老人作直接的遠程診治,甚至可作簡單的遠程手術。
長者醫護中心的日常營運,可以是由香港派駐的醫管專業人員負責管理,以保證中心的服務質素,但一般的醫護服務,完全可以由香港培訓出來的內地醫療人員負責操作,以減低成本,讓在內地養老的港人,能夠很方便在內地得到初步治療及有水準的檢查服務,再由香港醫生提供遠程醫療診治,減少患病老人回港醫治的需要。若情况嚴重,長者醫護中心可安排患病老人立即回港進行手術或治療。
建長者醫護中心 設遠程診治
隨着可穿帶式的健康感應器日趨準確及遠程醫學(telemedicine)的急速發展,遠程診治已漸趨流行,遠的有美國的Vida遠程診治網站,近的有香港威爾斯醫院的遠程中風診治服務,而在北京、江蘇、新疆等地也開始了對心臟、腫瘤、眼疾的遠程診治服務。可見遠程診治將會日趨準確,但必須要有高水準的醫療檢測及通訊設備配合,以幫助遠在百里外的內地養老港人能繼續享有其所需要的香港醫療服務,使其健康情况及醫療進程,繼續由香港的醫療系統作遠程監察及由香港醫生作遠程診治,使其不會脫離及失去香港的醫療服務,令長者無後顧之憂,安心長期地在內地養老。
這些低成本、高水平又具有遠程診治功能的長者醫護中心,將能吸引港人在其附近聚居養老。就如地鐵站、國際學校或高爾夫球場等都是能吸引港人聚居的磁石。而長者醫護中心不單能吸引安老院的住客,更能吸引地產發展商在附近興建專為港人而設的長者屋苑,逐漸凝聚成港人在內地養老的桃花園。
以長者醫護中心為牽頭磁石而建成的港人養老社區,政府只需要負擔醫護中心的興建及營運費用,而周邊的安老院及長者屋苑將由私人企業出資。愈多長者被吸引到內地養老,則愈能降低要在香港擴建安老院及醫療設施的費用。而房協更可協助那些在香港公屋獨居的老人轉移到內地養老,可釋放更多的公屋作重新分配,這是一石二鳥的方法。若政府能與私人發展商合作,在珠三角地區建成10至20個每個可容納4至6萬名香港長者的養老桃花園,將可造福百萬的香港老人,徹底解決香港的安老難題。
作者是「群策學社」會員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