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泉忠﹕你會選擇「新加坡模式」嗎?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10日 06:35
2015年04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新加坡對筆者而言,一直是一個若即若離的「存在」。


1986年筆者人生第一次出國旅遊,去的國家就是新加坡。那時新加坡開國不到20年,卻早已呈現「東方瑞士」的氣派。1991年剛上大學的筆者,所寫的第一篇小論文,就是評論新加坡的政治。那時李光耀才剛卸下總理一職,交棒給吳作棟不久,筆者卻在文章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新加坡正在構築『李氏王朝』,真命天子是……」,若干年後,「果然」……


不過,在此之前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居四小龍之首,然而如今只有新加坡的三分之二。數字會說話,李光耀奠定的「新加坡模式」確實發揮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效能。


所謂「新加坡模式」是李光耀以父權主義為本位的儒家傳統政治思維,糅合以法治主義為主軸的西方制度原理,融匯而成的治理模式。該體制生成於美蘇對立的冷戰時期,東亞親美獨裁政權如韓國、台灣、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一個個湧現,新加坡是其中之一。


雖然這些國家的獨裁者藉經濟發展來正當化其威權體制的存在,不過這些「開發型威權政體」大多在1980年代後期走向「現代化論」的方向:隨着經濟發展,中產階級大量出現,最終促成威權政體的「民主轉型」。


只不過,新加坡卻成了典型的例外,這個東南亞唯一的先進國家以其傲視同群的經濟成就,說服其國民繼續支持執政人民行動黨一黨獨大的政治體制。誠然,這種說服伴隨着限制國民的言論與新聞自由及對在野勢力的壓制。


然而,這種適合經濟高發展卻又能鞏固權力的「新加坡模式」,卻一再成了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後強調「依法治國」的中共在「崛起」時代尋求政權穩定的強心丸,甚至在香港社會要求「真普選」的「雨傘運動」後,還成了中南海最想借鑑的「治港新模式」。事實上,「8.31決定」正符合威權政體維持權力的「民主」思維——容許一定程度的選舉,但選舉結果必須是可控制的!


記得1998年筆者在哈佛大學的一場研討會上拿新加坡和香港做比較,指出「新加坡有民主無自由;香港則是有自由沒民主」,近20年過去,情形基本未變。


李光耀仙逝,引發兩岸三地紛紛再議「新加坡模式」。50年前剛建國的新加坡人均收入與台灣不相伯仲,如今已是台灣的兩倍。筆者在facebook問受「太陽花學運」洗禮後的台灣年輕人:「如果今天你有機會選擇,你會選擇新加坡模式嗎?」,隨即有不少回覆:「不!」。


經濟漸難成維持權力最有效因素

如何評價「新加坡模式」或「亞洲價值」,或許本質上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倘若在香港年輕族群中做同樣的調查,結果恐怕和台灣相去不遠。這也是在提醒中南海的為政者:經濟在21世紀的華人社會已愈來愈難成為維持權力的最有效因素。


事實上,儘管「新加坡模式」成效斐然,卻沒有任何國家成功加以複製,印證了其缺乏普遍性原理的局限。而在沒有政治強人的後李光耀時代,儘管依舊層層設限,如今執政黨的得票率卻已跌至六成,「新加坡模式」在當地還能走多遠,也是未知之數。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副研究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