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梁國樑﹕帶頭入亞投行 英國報復美國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10日 06:35
2015年04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目前全球政要眼中的焦點是什麼?不是烏克蘭,不是伊朗、也門,甚至不是「伊斯蘭國」,那些不過是民眾眼中的焦點。令各國領袖和商賈關注的是中國倡導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那才是演繹未來世界的舞台。


作為美國大半個世紀的「鐵桿盟友」,英國在亞投行問題上突然帶頭造反,令全球吃驚,是否應驗了流行全球的一句俗語,「金錢面前無父子」呢?這樣看的話就未免將問題簡單化。


故事回溯至1946年,英國向被其稱為鐵幕的蘇聯出售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尼恩」、「尼恩2」、「德溫特V」3種噴氣式發動機,由此蘇聯空軍的發展突飛猛進,「德溫特V」還成為蘇聯飛航式反艦導彈的動力,一下子拉平了美蘇兩國武器裝備的技術均勢。這筆交易英國只得到區區的50萬英鎊,無助債台高築的英國解決財政問題。英國人為什麼這樣做?兩個字「平衡」。


美不仁在先 屢向英落井下石

其實是美國不仁在先,英國不義在後。1945年,美國突然取消向英國提供物資的「租借法案」,令戰後囊空如洗的英國財政陷入崩潰邊緣,英國被迫以6項全面出讓英鎊霸權的讓步,換取美國37.5億美元的緊急貸款,包括不得限制購買美元標價的商品、同意按美國的條件建立國際貿易組織、批准和落實布雷頓森林協議等。


至此,邱吉爾還滿懷期望在美國威斯敏斯特學院演說,鼓吹以英帝國和英聯邦為一方,與美國建立特殊關係,領導自由世界對抗鐵幕下的共產主義政權。艾森豪威爾事後評論,「他似乎產生了一種近乎天真的信念,只要在英美伙伴關係中就能找到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一語刺破了英國人的幻想,美國要的是以美元取代英鎊、以美國霸權取代大英帝國。


英美的借貸協議一批准,令英國始料不及的是所有英鎊持有國都拋售英鎊而購買美元,英國的帝國特惠關稅制度土崩瓦解,英鎊的世界地位搖搖欲墜,英國再也無力維持其控制世界貿易通道的全球海軍了。


美國取代大英帝國 英韜光養晦

美國繼續落井下石,其中最矚目的是蘇伊士運河危機,美國首先誘使英法出兵埃及,隨後,國務卿杜勒斯交給埃及反抗力量首領一把艾森豪威爾總統贈送的鍍金手槍,最後更與蘇聯串通,向英國發出由埃及撤軍的最後通牒,英國賠了夫人又折兵,虛耗軍費又失去運河收入之餘,還拱手向美國讓出中東的石油和戰略要地。40年後,世人再度領略了美國的這一手法,這回被引誘出兵的是伊拉克,而科威特充當了埃及的角色。


蘇彝士運河危機結束了英國的世界地位,大英帝國壽終正寢,美國霸權取而代之,英國由此淪為二流國家,其慘况比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還糟。英國人從此「韜光養晦」,忍氣吞聲了60多年,終於等來了一個擁有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和有巨大軍力前景的國家站出來。


昔日的北美殖民地成為自己的太上皇,當年的世界主宰成為美國霸權的跟班,英國紳士含笑看待着這一切,又誰能知道這些貴族內心的煎熬。


英做帶路黨 提醒中國免墮陷阱

英國決意做中國的「帶路黨」,不時與中國「神交」,又有意無意暗示哪裏是陷阱。威廉王子代表了年輕的新一代,他對中國低調、友善、而不失大體的訪問暗示了新舊交替的世界未來。


英國欣然接受了人民幣結算的安排,這次決心成為歐洲第一個加入亞投行的國家,並暗中通知中國定在3月17日。當得知歐洲一小國(事後知道是盧森堡)要搶先加入,英國12日馬上提前宣布,德、法、意所有歐洲大國一個不落地跟隨,歐洲媒體一邊為亞投行高唱凱歌一邊嘲諷美國,英國的《金融時報》更尖刻地指美國「愈挫愈無恥」,自尊心受創的美國果然中計,自我孤立於亞投行之外,一個沒有美國的國際金融體系初現原型,英國終於報了近一世紀的一箭之仇。


作者簡介﹕香港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