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Once upon a time my ATV…… /文﹕蔡子強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09日 06:35
2015年04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個禮拜,苟延殘喘的亞視,終因不獲政府續牌,而被宣判死刑。
雖然一直被戲謔為「二奶台」,但過去幾十年卻屢有佳作,在電視圈屢起波瀾,對無綫不是全無威脅,有關亞視及其前身麗的之光輝歲月,過去一個星期媒體已說過很多,這裏我不用逐一重複,我這裏想說說的,是自己的那份麗的 / 亞視記憶。
1970年代:《鐵甲萬能俠》等卡通伴我童年
1970年代初,當無綫在黃昏黃金時間播放自製節目時,麗的卻另闢蹊徑,播放日本卡通和兒童節目,如《鐵甲萬能俠》、《三一萬能俠》、《沙漠神童》(巴別二世)、《小露寶》、《幪面超人》等,風靡了當時大部分的兒童。記得當時很多像我這般的小朋友,便會與父母親事先講好,如果放學返家,聽教聽話,乖乖做好功課,黃昏時家裏的電視機便會由我們「話事」一回,可以收看半個小時這些經典兒童節目。結果,不少家庭的電視機,便如此被麗的通過小朋友來成功「挾持」。
到了今天,想起小時與別些小朋友玩打架時,使出幪面超人那一記經典飛腳「風雷電」,又或者,捉着對方手,大力揑下去,扮作使出巴別二世的絕招「雷電轟擊」,以至考試成績好,「扭計」要父親買鐵甲萬能俠、三一萬能俠等的公仔作為獎勵,仍是我們溫馨的童年回憶。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自言與麗的一起長大,仍然記得當年該台的兒童節目《銀燈》。我自己對《銀燈》沒有什麼印象,但前述那些卡通和兒童節目,卻曾經伴我,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1980年代:《天蠶變》等武俠劇曾讓我每晚追看
到了70年代尾80年代初,麗的開始製作武俠連續劇,最經典的當然是《天蠶變》,當年我每晚都乖乖待在電視機前追看。
該劇首先是選角好,男主角是徐少強,除了一股俠氣之外,他還有一點浪子滄桑味,非如今一身脂粉奶油味的電視男演員可比;女主角則是余安安,她的古裝扮相,清麗脫俗,而且自有一道氣牆,是我看過最動人的俠女,至今無人能及,更非如今那些嬌嗲作態的女演員可比。
此外,此劇的武打場面也十分燦爛可觀,非無綫當時打得溫溫吞吞的武俠劇可比,當然,如果告訴大家當時該劇的武術指導是程小東,怕且大家也會說一聲難怪。這位武術指導後來更晉身電影圈,拍出如《倩女幽魂》、《笑傲江湖》、《東方不敗》等武俠經典,相信至今這仍是很多人的大銀幕集體回憶。大家都說亞視曾出過張家輝和杜汶澤等明星,但請別忘了還有個程小東。
在上海世博看到《霍元甲》
至於《天龍訣》則是《天蠶變》的續集,老實說,當時已經沒有《天蠶變》的驚艷,但因為是續集,所以我還有繼續追看,况且比起當時無綫的武俠劇,它仍是高出一籌。到了後來,麗的還有《張三丰》、《大內群英》等系列,都是口碑十分好的武俠劇。無綫要到80年代初,開拍《射鵰英雄傳》(黃日華和翁美玲版)和《神鵰俠侶》(劉德華和陳玉蓮版)等金庸武俠劇,才在武俠劇這方面把形勢扭轉。
我還記得幾年前上海世博,中國館內有一個廳,展示了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在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4個年頭,上海老百姓日常家居生活擺設變化的展覽,從而勾畫出時代的軌迹。我還記得,1988年的那個家居定格,客廳上有一部黑白電視機,大家又估一估,電視播的又是什麼片集呢?答案足以讓港人驕傲,那是無綫的《上海灘》、《射鵰英雄傳》(黃日華、翁美玲版),在這兩套劇之外,還有亞視的《霍元甲》,亞視所拍的電視劇,原來曾幾何時,也是國內同胞的集體回憶。
所以雖然當年麗的 / 亞視不像無綫,沒有太多家喻戶曉的大明星,但卻也「輸人不輸陣」,拍出的電視劇尤其是武俠劇,可謂全不「失禮」。
1990年代:亞視新聞部讓我繼續熱捧
到我在80年代中考入大學後,自己便絕少再追看電視劇(少數例外,是後來亞視在90年代尾播放,曾惹來知識分子圈熱議的大陸劇《雍正王朝》)。
但在90年代,卻也有讓我繼續追看亞視的理由,那就是亞視新聞部。那個年代,亞視做的新聞比起無綫可謂毫不遜色。當時不像今天般有24小時新聞台,大家都習慣在傍晚6點走到電視機前,先看6點亞視新聞,接連再看6點半無綫新聞,這成了每天的指定動作。所以,據報道,6點亞視新聞的收視,一度幾乎與6點半無綫新聞扯平。
更何况,當時我的一些好朋友,例如如今無綫《新聞透視》的監製翁振輝,以及《巴士的報》的老闆盧永雄等,都是亞視新聞部的中堅,而新聞部更別出心裁,製作出《龍門陣》這時事清談節目,都讓我沒有理由不捧場。就算發生了「六君子事件」後,我仍對亞視新聞抱有期望。
亞視一直「輸人不輸陣」
都是那一句,過去幾十年,麗的 / 亞視雖然不及無綫財雄勢大,但卻一直「輸人不輸陣」,較少包袱,夠膽破格創新,細台有細台做,細台做出細台的精彩。再加上大家本着鋤強扶弱的心態,麗的 / 亞視並非全無可為。
到了千禧年之後,亞視因為老闆不斷更換,節目變化也大,再加上有線新聞等後來居上,我也漸漸沒有再看亞視。但對亞視的感覺只能說是淡然,還沒有半點鄙視之意。
王征一手一腳毁了亞視
轉捩點是王征接手亞視。
王征上場後,亞視厚着臉皮,自我吹噓為「香港良心」,但卻倒行逆施,令大家本來本着鋤強扶弱,對這個電視台還有的一些好感,也付諸流水。《ATV焦點》倒也罷了,到他為了反對特區政府發牌給王維基,而親自拉隊到政府總部門外大跳「江南Style」,完全不知所謂,「騎呢」程度,讓人咋舌,之後,更變本加厲,在亞視的節目中,肆意醜化王維基,公器私用,從此,我對亞視便有說不出的厭惡。
沒有最離譜,只有更離譜,之前曾錯報江澤民死訊,又在最後關頭,誤導公眾,報道亞視股權轉讓給王維基,自己曾經一度鍾愛的亞視新聞部,就是如此這般,連最後半點的公信力也完全蒸發掉,豈不讓人唏噓﹗
壽終正寢反應竟如此冷清
事後,亞視前管理層盛品儒,把亞視收視積弱的原因,歸咎為王征偏好製作他自己喜歡的時政節目,實在過於少眾。
但我想說,時政節目未必會有很高收視,但卻仍然有一批中堅觀眾,例如,像我和不少朋友,便為了新聞而訂閱收費電視台如有線;又例如,6點亞視新聞也有過收視高達10多點(近百萬人)的黃金歲月,問題是,為何製作時政節目的亞視,不能留住這一批觀眾呢?
問題是,正如前述,亞視實在太失「台格」,哪怕是時政節目,連知識分子、文化人、中產專業人士等,也不會捧場。今次壽終正寢,沒有幾個知識分子和文化人肯出來為他請命,只有「小貓兩三隻」如亞洲會出來充撐場面,反應之冷淡,場面之冷清,實在值得他們好好反思。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