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銀紛搞網購 反擊阿里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08日 06:35
2015年04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銀業績已悉數公布,壞帳雙升,派息減少乃大勢所趨。不過,四大內銀純利增速下跌的同時,網購等電子商務業務卻急速膨脹,為未來盈利增長埋下伏筆。建行(0939)善融商務成交額按年增逾六成至463億元(人民幣•下同),工行(1398)融e購啟動14個月,成交破千億元。對比內地最大網購平台、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2013年成交額2200億元,分析指銀行可憑藉天然優勢收復失地,但不能僅限於防禦,而要有所創新。


銀行系首個網購平台——建行2012年6月推出的「善融商務」去年實現成交額462.79億元,按年增長66.5%。副行長楊文升說,由於業務產生的價值極大,今年的投入金額雖無具體數字,但建行態度是「要多少,給多少」。不過,「善融商務」過去銷售九成依賴B2B(商戶對商戶)業務。2013年277.82億元的成交額中,個人商城僅10.35億元,佔比3.7%。分析稱,建行戰術是將公司現有的企業類金融業務從線下轉化到線上,平台對於開拓個人客戶,作用仍十分有限。


工行後來居上 成交破千億

與建行同一年推出網購平台的交行(3328),去年電子支付交易筆數9.59億,交易金額2932.6億元,分別按年增長89%和204%,但當中有多少屬網購就沒有交代。


全球最大銀行工行則後來居上,電商平台「融e購」2014年推出當年交易額700億元,至今累計交易額破千億元。董事長姜建清宣稱,今年B2C(商家對用戶)電商平台的目標交易額要達到3000億元、B2B平台要達2000億元。內房一哥萬科(2202)宣布今年將在工行平台銷售100億元。美銀美林報告指工行「大象起舞」,互聯網金融策略重塑品牌,7個月內完成了一般電商7年才能實現的成交量;配套的網上信用貸款平台「逸貸」去年發放貸款2300億元,超出整個內地P2P網上成交額。


中行(3988)和農行(1288)至今尚未有網購平台。


瑞信﹕內銀電商屬防禦 創新較少

大型銀行擁有龐大的客戶資源,且實施商戶零成本入駐,比起以入駐商戶繳費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傳統電商有極大的優勢。瑞信銀行分析師朱鶴稱銀行存款流失壓力大,最看中的是網購衍生的存貸款。通過網購平台獲取交易數據,進一步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他表示,相對於阿里的B2C,內銀只是在客戶生態圈內、在供應鏈內部做B2B。目前所有內銀的電商都是防禦性的,架構上創新較少。個人客戶有價值,但納入有困難。創新就要把年輕人從淘寶或者其他平台拉回銀行。


由於前期投入高,電商板塊短期盈利少,對於總體利潤貢獻不會超過3%。


明報記者 顧冷冰、孫娜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