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通識自2009年成為新高中必修核心科目便一直是「風眼」科目,既招來政治評論,也曾一度與中國歷史科成為被迫二擇其一的科目,好不容易才走到了第四屆文憑試,這裏教育局真的要感謝一眾前線通識教師對科目的滿腔熱誠,由始至終以專業角度考慮學生學習利益和課程理念授課,也願意承擔沉重工作量,在面對政治扣帽子式的批評時專業的通識教師更從來沒有半點遲疑氣餒,仍堅守專業教學和發聲。
通識教師工作量百上加斤
通識科的中期檢討工作在去年中展開,筆者也獲邀加入由趙永佳教授帶領的聯合委員會工作。這一年來多次召開會議,並透過問卷收集不同持份者和前線教師意見,整體上也希望考評框架毋須大改變(認同現時考試方式應保留的學校達77%),但個別單元的探究議題可以精簡或優化,這是委員會最大的共識。但數星期前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突以教師回覆的問卷數據有分歧為由(同意和不同意公開考試反映課程內6個單元的均衡涵蓋的學校是54%和46%之比;同意和不同意公開考試有效照顧整體高中學生的不同能力和興趣則為58%和36%之比),竟提出要改變現行通識科文憑試卷一的試卷架構,要強加兩題選一的延伸資料回應題和增加半小時的考試時間,這點委實令筆者大惑不解。正當絕大部分校長和教師均覺新高中課程範圍太大希望優化刪減以減輕教師學生負荷時,作為必修核心科目的通識科竟提出要在必答卷一增加兩題選一的選答題(由設3條增至設5條題目)兼加考半小時!據官方意見此舉是照顧差異和令題目可涵蓋所有單元云云。按趙教授和許承恩老師文章所述,要為通識科去政治化是子虛烏有,但為什麼要令前線通識教師的工作量百上加斤?為什麼要學生再多考半小時?現行通識卷一兩小時加卷二的1小時15分鐘已需3小時15分鐘,再加考半小時要由早上8點半考至中午1點,牽一髮動全身的是前線教師的工作量,出卷、擬題和評卷會議在在需時,請問大家有考慮這些問題嗎?筆者學理知識淺薄,敢請教設立卷一必答題的原意是什麼?如何確保選答的兩題是相同難度而又不會脫離這科目提供的全面跨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讓我們再回想一下,通識科卷一設立必答題的原意本是確保通識教育科作為聯繫和跨越各學習領域的必修核心科精神得以維持,教師學生也不能避開或選擇6個單元的某些單元溫習而有所偏廢。但現在教育局無足夠理據情况下貿然在卷一加入選答題已偏離課程原意,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處實在欠前線通識教師一個清晰交代!課程發展處有考慮前線通識教師的辛勞嗎?在優化了獨立專題探究不足一年又突然加上選答題讓考生可以避開某些單元不作答,這符合課程跨學習領域的理念嗎?
兩年前筆者曾多次撰文期望教育局能正視通識教師的沉重工作量而繼續發放每年只約10多萬元的通識科專用津貼,當時局方既推說沒資源,一時又說優化課程考評架構後前線教師的工作量大可減少,未料到言猶在耳,這次課程發展處和考評局竟反其道而行,硬要加考半小時多答一題選答題,真令筆者百思不得其解。
在批評的同時筆者便想反建議課程發展處和考評局,其實2012年的卷一有3條必答題,每題設3個分題合共9題,只是當時發覺大部分學生力有不逮全答9題,才在第二年開始刪減2題分題至7個分題。如果要照顧學生能力差異,大可恢復3題大題目有9個分題,其中7至8題可屬於佔分較少的簡短資料回應題,另外1至2題屬佔較多分數的延伸資料回應題,這樣定可照顧不同能力的考生。至於卷一三大題目能否全面涵蓋各單元,基於跨單元、議題和能力為本的課程要求下不可能在卷一按每一單元設題。此外,現時只考了3屆,在傳媒鋪天蓋地報道後難免令人誤以為通識卷一的必答題只側重某些單元,但筆者相信考評局有其既定機制檢視題目涵蓋面,或期以5年後再檢視卷一所有題目,大家的看法和結論或有不同。其實過去3屆的文憑試題目和練習卷的卷一考題全是跨不同單元的議題,基本上不存在只集中考核某些社會政治議題之弊。只是在香港多元複雜的政治環境,總有不同意見欣賞或批評通識科的課程與考評。正如教育局楊潤雄副局長早前在立法會所言,社會政治議題毋須迴避,也無法迴避。如果楊副局長所言屬實,那麼課程發展處或考評局提議在卷一增加選答題無疑只屬畫蛇添足之舉,如果改變評核模式的潛台詞是將政治議題的考評淡化更是好心做壞事,甚至是將前線教師的工作負荷因政治考慮而被犧牲了。筆者完全同意任何考評制度也可以檢討優化,通識也應是講道理和追求專業的課程,但局方在有77%學校認同應保留現時的考試方式的情况下,貿然建議更改試卷結構,犧牲了課程、教學和考評的整全考慮是太過分了。建議在卷一增加二選一的選答題究竟想達到什麼目的言人人殊,但目前整個考試(包括卷一和卷二)是否真的不能照顧課程的整全性和學習差異?從放榜成績有接近九成考生取得2級或以上,一成考生取得5級的成績看來,情况不是這樣。多答
通識教師工作量百上加斤
通識科的中期檢討工作在去年中展開,筆者也獲邀加入由趙永佳教授帶領的聯合委員會工作。這一年來多次召開會議,並透過問卷收集不同持份者和前線教師意見,整體上也希望考評框架毋須大改變(認同現時考試方式應保留的學校達77%),但個別單元的探究議題可以精簡或優化,這是委員會最大的共識。但數星期前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突以教師回覆的問卷數據有分歧為由(同意和不同意公開考試反映課程內6個單元的均衡涵蓋的學校是54%和46%之比;同意和不同意公開考試有效照顧整體高中學生的不同能力和興趣則為58%和36%之比),竟提出要改變現行通識科文憑試卷一的試卷架構,要強加兩題選一的延伸資料回應題和增加半小時的考試時間,這點委實令筆者大惑不解。正當絕大部分校長和教師均覺新高中課程範圍太大希望優化刪減以減輕教師學生負荷時,作為必修核心科目的通識科竟提出要在必答卷一增加兩題選一的選答題(由設3條增至設5條題目)兼加考半小時!據官方意見此舉是照顧差異和令題目可涵蓋所有單元云云。按趙教授和許承恩老師文章所述,要為通識科去政治化是子虛烏有,但為什麼要令前線通識教師的工作量百上加斤?為什麼要學生再多考半小時?現行通識卷一兩小時加卷二的1小時15分鐘已需3小時15分鐘,再加考半小時要由早上8點半考至中午1點,牽一髮動全身的是前線教師的工作量,出卷、擬題和評卷會議在在需時,請問大家有考慮這些問題嗎?筆者學理知識淺薄,敢請教設立卷一必答題的原意是什麼?如何確保選答的兩題是相同難度而又不會脫離這科目提供的全面跨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讓我們再回想一下,通識科卷一設立必答題的原意本是確保通識教育科作為聯繫和跨越各學習領域的必修核心科精神得以維持,教師學生也不能避開或選擇6個單元的某些單元溫習而有所偏廢。但現在教育局無足夠理據情况下貿然在卷一加入選答題已偏離課程原意,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處實在欠前線通識教師一個清晰交代!課程發展處有考慮前線通識教師的辛勞嗎?在優化了獨立專題探究不足一年又突然加上選答題讓考生可以避開某些單元不作答,這符合課程跨學習領域的理念嗎?
兩年前筆者曾多次撰文期望教育局能正視通識教師的沉重工作量而繼續發放每年只約10多萬元的通識科專用津貼,當時局方既推說沒資源,一時又說優化課程考評架構後前線教師的工作量大可減少,未料到言猶在耳,這次課程發展處和考評局竟反其道而行,硬要加考半小時多答一題選答題,真令筆者百思不得其解。
在批評的同時筆者便想反建議課程發展處和考評局,其實2012年的卷一有3條必答題,每題設3個分題合共9題,只是當時發覺大部分學生力有不逮全答9題,才在第二年開始刪減2題分題至7個分題。如果要照顧學生能力差異,大可恢復3題大題目有9個分題,其中7至8題可屬於佔分較少的簡短資料回應題,另外1至2題屬佔較多分數的延伸資料回應題,這樣定可照顧不同能力的考生。至於卷一三大題目能否全面涵蓋各單元,基於跨單元、議題和能力為本的課程要求下不可能在卷一按每一單元設題。此外,現時只考了3屆,在傳媒鋪天蓋地報道後難免令人誤以為通識卷一的必答題只側重某些單元,但筆者相信考評局有其既定機制檢視題目涵蓋面,或期以5年後再檢視卷一所有題目,大家的看法和結論或有不同。其實過去3屆的文憑試題目和練習卷的卷一考題全是跨不同單元的議題,基本上不存在只集中考核某些社會政治議題之弊。只是在香港多元複雜的政治環境,總有不同意見欣賞或批評通識科的課程與考評。正如教育局楊潤雄副局長早前在立法會所言,社會政治議題毋須迴避,也無法迴避。如果楊副局長所言屬實,那麼課程發展處或考評局提議在卷一增加選答題無疑只屬畫蛇添足之舉,如果改變評核模式的潛台詞是將政治議題的考評淡化更是好心做壞事,甚至是將前線教師的工作負荷因政治考慮而被犧牲了。筆者完全同意任何考評制度也可以檢討優化,通識也應是講道理和追求專業的課程,但局方在有77%學校認同應保留現時的考試方式的情况下,貿然建議更改試卷結構,犧牲了課程、教學和考評的整全考慮是太過分了。建議在卷一增加二選一的選答題究竟想達到什麼目的言人人殊,但目前整個考試(包括卷一和卷二)是否真的不能照顧課程的整全性和學習差異?從放榜成績有接近九成考生取得2級或以上,一成考生取得5級的成績看來,情况不是這樣。多答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