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復活節剛過,報章上已刊登了不少暑期遊學團廣告,提醒家長們報名旺季又到了。坊間不少學校、語言中心、旅行社都有舉辦遊學團,提供不同選擇,索價動輒過萬。不過專家提醒家長宜適當調整期望,別以為短短數天孩子便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報團時亦要留心行程細節,以免誤墮消費陷阱。
事前準備 按學習主題選國家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副總幹事吳寶城認為,家長對遊學團不宜有太高期望,以為子女短短數天就可以變得獨立,甚至懂得照顧他人,英語水平突飛猛進。他指出,由於每個學生的準備工夫不同,遊學回來後的得着未必跟遊學團聲稱的目標一模一樣。例如子女獲安排參觀牛津大學,如果他們出發前對牛津背景根本一無所知,參觀時亦可能只覺得不過是一間普通大學。吳寶城建議出發前,家長先跟子女準備一下是次遊學的學習要點。
專家:別期望幾天變獨立
在選擇遊學團時,吳寶城建議家長和學生應共同找出一個清晰的遊學目標,在這基礎上再選擇目的地點、遊學主題及行程長度,不宜抱着「人去我去」的心態。例如家長希望子女體驗不同文化,便可以選擇一些跟香港文化不太類同的國家;想子女學習獨立,則可考慮選擇寄宿家庭。如子女屬首次出國,遊學團地點應離港較近,日數亦宜較短。
寄宿學獨立 首出國選短線團
黃太女兒雅琳及兒子頌喜分別14及10歲。她坦言對遊學團沒什麼特別期望,子女玩得開心便足夠。她安排過子女參加學校舉辦的遊學團,分別到過內地少林寺及黃埔軍校,為時各一星期。她說這類學校遊學團內容主要為觀光遊覽及跟當地學生交流﹕「交流時間其實很短,只是遊山玩水為主,但小朋友都愛熱鬧,回港後當然告訴我很好玩,但是否有增益就不太明顯。」她的原意是想子女在外吃點苦頭,然而這些遊學團都在大城市活動,她明白到要讓子女真正吃苦,應該選擇一些偏遠的山區地方,「我會待他們高中時有足夠體力和抗病力,才建議他們參加」。
沒友人結伴 提升自理力
陸太女兒晴聘今年11歲,參加女童軍,有露營經驗。因此陸太放心讓她在升小五那年的暑假參加EF舉辦的遊學團,展開23天英國之旅。媽媽希望女兒多點用英語溝通,因而比較多間遊學團機構,看看能否有助女兒學習英語﹕「例如出發前學生需要以英文測驗成績來分班,課程也有完整的學習綱要,並非只和外籍老師談天遊戲那麼簡單。」她亦考慮到領隊與學生比例、活動需否額外收費,以及是否住寄宿學校等。她認為女兒參加遊學團後責任感及自理能力也提升了﹕「因為她沒朋友同行,要學會獨自處理問題及尋求協助。」
文﹕顏燕雯、梁淑英
圖﹕劉焌陶、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小模特兒﹕余之之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