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復耕規模小 財政難持續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06日 06:35
2015年04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生態與農業如何共生共存,在香港仍處於實驗階段。當中最大問題是資金來源,目前政府的自然保育政策下,設有管理協議計劃,資助環團與農民合作,但從未有計劃做到自負盈虧,一直需政府資助,有如無底深潭,不算可持續發展。事實上,荔枝窩的復耕計劃亦面對同樣問題,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發言人黃志俊認為,以現時復耕規模,出產的農作物不多,難收支平衡,下一步要探討如何增加收入來源,例如為農產品增值,增加復耕面積,以及開發生態旅遊等。


日本推生態遊 助持續發展

黃志俊認為,荔枝窩復耕成功吸引昔日與稻田共生推行金翅雀,情况有如日本兵庫縣推行「里山倡議」,成功保育稀有的東方白鸛,同時做到可持續發展。


資料顯示,日本豐岡市為保全生物多樣性,2003年開始實施有機耕作,起初農地面積僅0.7公頃,至2014年擴至250公頃,約有230名農民參與,為極度瀕危的東方白鸛重塑生境。以東方白鸛命名的稻米,收購價格較一般耕作方式種植的稻米高六七成,加上當地大力推動生態旅遊,做到可持續發展,黃志俊認為本港可借鏡。


「里山」一詞來自日本,包含社區、住家、樹林、耕地、溪流、山丘等混合地景。里山倡議是由日本環境廳與聯合國大學聯手啟動,主張促進符合生物多樣性原則的活動,冀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按照自然過程來維持、開發農業等經濟活動。目前菲律賓、柬埔寨、日本和美國等十多國都有效法「里山」原則的計劃,透過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推動自然資源的永續使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