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這幾年缺地建屋,政府有土地清單,在野陣營也有土地清單,但此時未有人打土葬墓園的主意。
遷墳建屋,香港並非無前例,觀塘的「四順」以前就是墳場。
若說新加坡,1920年代前的中峇魯,1980年代前的碧山,都是墳場;在市中心東北的比達達利(Bidadari),墳墓十多年前都已清走,空地將會建組屋。
而在比達達利以西五公里,碧山西南三公里的另一個墳場武吉布朗(Bukit Brown),發展的觸鬚亦已伸進。
1979年,新加坡政府徵收碧山亭墳地,準備發展成碧山新市鎮,葬於碧山亭的廣東籍華人後裔最終同意收地,在碧山重建佔地較少,設有骨灰龕的碧山亭。
2011年,新加坡政府打算在武吉布朗墳場範圍建公路,則引起民間保墳場的聲音。
擬建公路 有心人索史護墳
武吉布朗是採馬來語法的地名,名詞先行。Bukit解山,Brown不是解咖啡色,卻是曾擁有此處一帶的英國商人George Henry Brown(約1820-1882)。但又因武吉布朗東南一公里處有一個叫咖啡山的福建人墳場,武吉布朗因此亦有「咖啡山」的俗稱。武吉布朗的主墳場區可粗分三部分:西南的姓王山(福建裔王姓族人於一八七○年代購入),東南的老山(新恒山亭),以及北面,面積最大的武吉布朗墳場。一九二二年市政府於武吉布朗闢設公墓,一九七三年新加坡政府下令境內四十二個墳場停納新葬,武吉布朗也包括在內。由於乏人打理,加上親屬繁衍,時日愈久,或愈難憶起先人墓地的確實位置,之後武吉布朗墳區內的不少墳墓湮沒於漸長的熱帶草木。但又因草木繁茂,引得不少種類的雀鳥,舊墳場成了觀鳥勝地。及至近年,乘着新加坡人追尋自身歷史的氣氛漸濃,復有一些熱心訪墓人在武吉布朗尋墓索史,又把心得在互聯網上發表,於是聚合一班同道人。當政府計劃在武吉布朗築路甚至建組屋,同道人就以保歷史保林木的理由,開始保墳場的歷程。除了請願,他們仍繼續在墓園尋找先人故墳並清掃草木泥土,還有辦導賞團,教更多人認識此中國境外最大規模的華人墳場。
李光耀祖父、外公葬於此
武吉布朗墳區有墳墓約十萬,福建籍先人佔大多數。葬在此處的有平民百姓,亦有當年名人,我說加東故事時,提過「加東王」周如切葬於此,另一位提到的華人鍾坤成,其墓也在武吉布朗。李光耀的祖父李雲龍,外公蔡金鼎的墳墓亦在此墳區。可我訪武吉布朗的主意,並非因為加東而起:近年我出境旅行,每到一城一鎮,想去的冷門去處,除了街市,便是墓園;出發前我先看中實龍崗(Serangoon)區的日本人墓地公園,和北方的克蘭芝陣亡戰士墳場(Kranji Commonwealth War Cemetery),到了蒐集資料的後期,忽見友好在「顏冊」(facebook)提到武吉布朗,於是把它加進自己的去處清單。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四日晚至翌日清晨,已登陸新加坡的日軍,與英國守軍在武吉布朗一帶激戰。而在二月十五日下午,因全境大勢已去,駐新加坡英軍投降。英軍投降後整整七十三年,我到武吉布朗墳區訪墓。武吉布朗之戰和墳場導賞團等,我其後才知,因此當日身旁無人解說,亦未着意尋訪戰場遺址。
沿大路訪墓
1. 鄭古悅
籌建民防隊抵日軍
武吉布朗的預留捷運站在老山一帶,但今時未開放。墳場訪客可乘巴士到墳區西邊,於墳場正門不遠的巴士站下車。我在巴士站下車後,由墳場正門進去。正門兩旁今時已上圍板,準備稍後建公路,不復舊日青葱,圍板後是待挖或已挖的墳墓,起出的遺骨按墓個別火化。
手無地圖旁沒嚮導,我只好沿大路看看先人葬身之處,免得迷路。在正門不遠處,有標記指出鄭古悅墓。鄭古悅(1880-1957),福建金門人,一九○二年南下新加坡謀生,曾參加同盟會,四十一歲時創立自己的巴士公司。日軍進攻星馬前夕,他與島內的華人領袖籌建華人民防隊,因此為避開日軍追捕,他在新加坡淪陷前逃往印尼。戰後他回到新加坡,重振其巴士王國,同時致力慈善。鄭墓的規模不算很大亦不算顯眼,更大更艷的墓,於武吉布朗不少。由於他是一時顯要,「武吉布朗人」(Brownies,熱心武吉布朗之事者,並非指幼女童軍)因此為其墓做標記,我方才留意此墓。在鄭古悅墓的標記旁,我留意到武吉布朗也有自己的手機App,讓訪墓者得知更多墓中先人的背景。
日佔忌諱民國紀年
其後我走約十五分鐘,在大路旁看到兩個墓,一墓刻立墓年為一九四二,另一墓則謂昭和十七年是立墓時。兩個年份,皆是同年。卻說一九四二年時,新加坡已是日佔,墓碑不能明示民國紀年,可以理解,但不遠處又有兩墓,一刻壬午年立,另一更稱「民國壬午年」,都是一九四二,民國紀年當時又似乎未盡為忌。談到紀年,武吉布朗人在墳區找到一些以「天運」紀年的墓碑。天運紀年,有反清復明之意,但武吉布朗人找到的天運紀年墓碑,時代有清代也有民國,民國的墓碑用天運紀年,想應有一番未知的故事。
林德義
清朝官財援馬來西亞
到了墳場第三區(Block 3),我見到清代的墓。林德義(字,名蘭苑,1891年卒)與妻子原非葬於武吉布朗。據其後人推測,其墳應本在中峇魯,因為清墳建房方才遷到武吉布朗。他曾財援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王室,亦曾於清廷捐官,得五品奉政大夫之位。觀此墳時,見林夫人的墓碑稍後傾,回家後我瀏覽武吉布朗人聚頭的顏冊群組,方知此碑之前因小樹在隙縫長出而傾倒,有心人後來代為移正,遂有今貌。
2. 周玉龍
錫克守衛
多走約兩分鐘路,武吉布朗墳區的標誌,周玉龍醫師和夫人墓就在目前。周玉龍(1932年卒)四代行醫,在二十世紀初棄官南來新加坡,之後懸壺為生。其墓較鄭古悅墓為廣,位處在大路旁,後人拜祭甚為方便。此墓成為標誌,主因是守墓的一對彩繪持槍連犬錫克守衛特別顯眼。武吉布朗的石雕守墓人有中國的兵俑,也有具英國殖民地色彩的錫克守衛,但彩繪錫克守衛仍屬少有,加上周玉龍墓不難到達,於是成了地標。其幼女晚年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父親在生時已為身後預備,一置棺木,二置一對錫克守衛像。
3. 陳延謙
石獅護墳
周玉龍墓不遠處,有馮清緣伉儷墓,兩者大小相若,但守馮墓的只有一對石獅子。馮清緣(1889-1951)於1935年與六名福建裔商人合資創立大華銀行,業務延續至今,亦致力慈善及華人康樂事務。我見到的銀行家墓至少有另兩個。陳先恭(1861-1941)與福建同鄉創立華僑銀行,身後與其中一名配偶合葬於武吉布朗,墳前今有一對兵俑守護。曾是同盟會成員,後亦有份創立華僑銀行的陳延謙(1881-1943)和妻子合葬的墓稍大,有石獅護墳。兩行現時在香港均有業務,後者近年在港冒起,我毋須贅言。
4. 陳楚楠
為辛亥革命辦報籌款
要提的最後一個墓也是在第三區。它只是一塊大方碑,中間的是大理石,葬的是陳楚楠(字,名連才,1884-1971)。他是土生福建籍華人,初時屬保皇派,但很快傾向革命,同盟會在新加坡設分會時,他是首批成員,並擔任會長。在辛亥革命前,他在新加坡辦報籌款,支援革命,民國成立後,他曾到福建出任官職十年,三十年代初回新加坡。他逝世後不久,武吉布朗停納新葬,他的墓在眾墳中,已是年輕。據其中一名武吉布朗人「星洲浪人」林志強所寫,陳楚楠身後遺體送往火化,墓中葬的是他的骨灰。
中式童墓見天使
武吉布朗的墓,葬的以華人居多,但亦帶不少當地特色,上文提到的錫克守衛是一例。不少稍具規模的墓,除在先人名前刻「顯考」、「顯妣」,和直寫子女的華文名字外,亦以英文橫寫先人姓名、生卒日期和子女姓名。對今時未必皆曉華語的後人而言,以前留下的英文資料,至少為他們帶來些方便。一些童墓設計更是歐洲化,我見一童墓外觀略具中式影子,但有天使像守護,碑文難辨,但相信已用不少英文,甚或沒有漢字。我又另見一少婦墓,碑文全為英語,但碑前置一中式香爐。
罕見土生華人風磁磚
除了守墳像和碑文,墳上的裝飾也可看到不同文化的交匯。武吉布朗的不少墳墓有中國式的浮雕和瓷磚以裝飾,另有一些綴以色彩斑斕的土生華人風磁磚的墳墓。這類磁磚因原用顏料有損人體健康,加上舖上這類磁磚的舊房子被拆者多,已漸罕見,但於武吉布朗還保留不少。近年在墳區舉行的活動,亦有手繪土生華人風磁磚的節目。
老山東邊有馬術學校,間有騎士走馬入山。我只得雙腿,遊墳匆匆約一句鐘,無馬亦似走馬,不過此遊及之後收穫甚豐。日後此地會是公路和露天博物館的合體,抑或成為下一個碧山,只能等待。
文、圖/ 黃力 www.facebook.com/wonglikeric
編輯/王芷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