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纏擾多年的伊朗核談判終於看到曙光,經過長時期的對話,伊朗與其他七方即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德國和歐盟,在原定8天的限期結束之後再多談兩天,從瑞士洛桑會議現場傳來好消息:伊朗同意縮減核活動,美國與歐盟在檢查伊朗核裝置後,將會解除實施多時的制裁。與會各方通過聯合行動計劃,由伊朗及歐盟代表共同宣布這一成果。從目前的發展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檢查後,制裁就會取消;曾經幾乎動干戈的危機化解,說明世界潮流是對話代替對峙,和平壓倒武力,世人避過另一場兵戎相見危機,值得慶祝。
伊朗美國各取所需
務實抬頭解開死結
伊朗這次作出不少的讓步,包括減少在製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離心機三分之二、同意在未來15年停止濃縮超過3.67%的濃縮鈾、濃縮鈾持有量則由10噸減至300公斤、15年內不再建造新的濃縮鈾設施。監察方面,國際原子能機構定期派人到伊朗,從核技術發展到核供應鏈一一監察。若然伊朗不能實踐各方共識的要求,美歐將重新進行經濟制裁。各方將於今年6月30日前就各項細節深入談判,認真履行協議。
伊朗核危機來到這一刻可說是從薄冰上走了過來,倘若未來三個月沒有突發事故,事件將為解決國際糾紛樹立極佳榜樣——沒有達不成的和平,沒有談不攏的協議——這場談判糾合了從地緣政治到國際政治最具分量國家,美、歐之外還有中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都直接參與談判,顯示在這個「小安理會」上,各主要國家都發揮了作用,類似的模式或會在未來出現。不過,更需要讚揚的是各國從務實出發,不奢談意識形態,不搞人身攻擊,實事求是為了解決危機坐在一起。尤其是伊朗與美國這兩個死對頭,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對峙至今,這次放下舊怨,在其他參與談判國家幫助之下達成協議,這或許是未來中東和平的另一起點。
當然,所有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美國國會內的右派和以色列都可能是搞局者。上月,由共和黨控制的參眾兩院,請來以色列鷹派人物、總理內塔尼亞胡發表演說,公開批評奧巴馬的伊朗政策。共和黨此舉旨在通過內塔尼亞胡的演說羞辱奧巴馬政府,製造「民主黨怯懦」的印象,為明年11月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造勢。美國總是有一些政客,把自己的政治利益放在更大的集體利益之上,如今奧巴馬政府解決伊朗核危機,共和黨一計不成可能再生一計,在國會搞小動作拖奧巴馬後腿。至於以色列也許另有想法,內塔尼亞胡連任總理後,表面上一洗選前強悍口脗,但本質並無改變,加之奧巴馬政府近年與內塔尼亞胡關係轉淡,爭論仍會持續。
美伊解開核危機
或會共同對抗ISIS
美國藉核危機與伊朗對話並取得成果,客觀上造成一種效果,即通過這次事件美伊再搭上線,在一些共同關切的話題或會達成共識,包括對抗極端組織「伊期蘭國」(ISIS)。ISIS冒起以後,西方世界有人期許美國與伊朗聯手對付ISIS,事實上美伊確也有打擊ISIS的需要;當多年未解的核危機解決,更多的合作可能隨之發生。美伊這次兩國關係出現突破,美國可謂一舉兩得,一、危機解決突顯美國仍是中東及國際舞台主角,起着「和平使者」的作用;二、伊朗石油可望出口,國際油價飈升空間收窄,事實上原油價格在協議宣布後下挫4%,意味俄羅斯試圖藉油價上升理順財政的想法未必實現。
從伊朗核危機看到曙光想到另一個核危機的踟不前,這是朝鮮核危機談判。六方談判多年,談了又停、停了又談,是因為朝鮮態度明暗不定,令六方其他成員氣結。國際關係的勝負,在於有所得的同時有所付出,強如美國都不可能贏家全拿,何况經濟長期不振的朝鮮。如果伊朗能夠與其他國家達至和平,為什麼朝鮮不能?平壤政府必須明白,當伊朗危機解決,舉世目光會轉到朝鮮身上;伊朗因素不存在,勢必對平壤構成更大壓力。朝鮮當局必須更務實面對朝核談判,否則不僅撈不到好處,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伊朗美國各取所需
務實抬頭解開死結
伊朗這次作出不少的讓步,包括減少在製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離心機三分之二、同意在未來15年停止濃縮超過3.67%的濃縮鈾、濃縮鈾持有量則由10噸減至300公斤、15年內不再建造新的濃縮鈾設施。監察方面,國際原子能機構定期派人到伊朗,從核技術發展到核供應鏈一一監察。若然伊朗不能實踐各方共識的要求,美歐將重新進行經濟制裁。各方將於今年6月30日前就各項細節深入談判,認真履行協議。
伊朗核危機來到這一刻可說是從薄冰上走了過來,倘若未來三個月沒有突發事故,事件將為解決國際糾紛樹立極佳榜樣——沒有達不成的和平,沒有談不攏的協議——這場談判糾合了從地緣政治到國際政治最具分量國家,美、歐之外還有中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都直接參與談判,顯示在這個「小安理會」上,各主要國家都發揮了作用,類似的模式或會在未來出現。不過,更需要讚揚的是各國從務實出發,不奢談意識形態,不搞人身攻擊,實事求是為了解決危機坐在一起。尤其是伊朗與美國這兩個死對頭,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對峙至今,這次放下舊怨,在其他參與談判國家幫助之下達成協議,這或許是未來中東和平的另一起點。
當然,所有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美國國會內的右派和以色列都可能是搞局者。上月,由共和黨控制的參眾兩院,請來以色列鷹派人物、總理內塔尼亞胡發表演說,公開批評奧巴馬的伊朗政策。共和黨此舉旨在通過內塔尼亞胡的演說羞辱奧巴馬政府,製造「民主黨怯懦」的印象,為明年11月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造勢。美國總是有一些政客,把自己的政治利益放在更大的集體利益之上,如今奧巴馬政府解決伊朗核危機,共和黨一計不成可能再生一計,在國會搞小動作拖奧巴馬後腿。至於以色列也許另有想法,內塔尼亞胡連任總理後,表面上一洗選前強悍口脗,但本質並無改變,加之奧巴馬政府近年與內塔尼亞胡關係轉淡,爭論仍會持續。
美伊解開核危機
或會共同對抗ISIS
美國藉核危機與伊朗對話並取得成果,客觀上造成一種效果,即通過這次事件美伊再搭上線,在一些共同關切的話題或會達成共識,包括對抗極端組織「伊期蘭國」(ISIS)。ISIS冒起以後,西方世界有人期許美國與伊朗聯手對付ISIS,事實上美伊確也有打擊ISIS的需要;當多年未解的核危機解決,更多的合作可能隨之發生。美伊這次兩國關係出現突破,美國可謂一舉兩得,一、危機解決突顯美國仍是中東及國際舞台主角,起着「和平使者」的作用;二、伊朗石油可望出口,國際油價飈升空間收窄,事實上原油價格在協議宣布後下挫4%,意味俄羅斯試圖藉油價上升理順財政的想法未必實現。
從伊朗核危機看到曙光想到另一個核危機的踟不前,這是朝鮮核危機談判。六方談判多年,談了又停、停了又談,是因為朝鮮態度明暗不定,令六方其他成員氣結。國際關係的勝負,在於有所得的同時有所付出,強如美國都不可能贏家全拿,何况經濟長期不振的朝鮮。如果伊朗能夠與其他國家達至和平,為什麼朝鮮不能?平壤政府必須明白,當伊朗危機解決,舉世目光會轉到朝鮮身上;伊朗因素不存在,勢必對平壤構成更大壓力。朝鮮當局必須更務實面對朝核談判,否則不僅撈不到好處,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