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文憑試︰香港社會,同樣被考核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02日 06:35
2015年04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這幾天,通識科再度成為社會焦點,整個過程可被分為「三部曲」。上星期,先有立法會動議辯論要否全面檢討通識科;接着,3月31日教育局舉辦課程中期檢討諮詢會,當中涉及一份關於考評改革的諮詢方案;最後,就是4月1日的文憑試,大家繼續關心︰今年會否出現香港政治議題,或其他具爭議性議題?


最後,坊間最重視的議題︰公開試題目揭盅了。必答題並沒有出現香港政治議題,選答題亦未有找到任何關於香港政制發展,甚至佔領運動內容。


通識公開考評

沒有可能滿足社會各界期望

那麼,上述出題形式,能否滿足社會各界期望?

看似,未能夠做到。不過,細心思考,不禁反問︰怎有可能滿足社會各界期望?


歸根究柢,通識考評的設計,目的不難被理解︰考核文憑試考生關於通識學習的成果,並須充分呈現課程精神及宗旨,以及持守一些關於考評的專業原則(例如題目深淺程度是否合宜、中英文試卷題目意義是否一致)。


當然,坊間其他持份者也會關心考題,不過,若然通識考評須照顧所有持份者的訴求,沒有可能,亦不公道。


舉例,再度檢視今天考題,有部分極度關心政制發展的人士失望,甚至質疑考評局被「河蟹」。無他,考題並沒有出現「政制發展」、「佔領運動」等議題。不過,也有另外一些人士對考題不滿,認為考題問及一些關於內地三農、遊客行為表現議題,有可能予人一種負面觀感,影響考生對內地的理解。


觀乎不同人士的失望因由,有其理據。不過,如果社會各界只顧着自身持份者角度,對通識科,似乎對這個課程、這份考卷,以至所有相關持份者不公。最後,大家不得已要面對一個無可避免的不公批評︰每年考卷擬題,必定不夠好。因為考卷題目總會令某些人失望。


當然,筆者並非認為社會各界不應對通識考評提出意見,一些合乎專業原則的意見,考評局必須聆聽。不過,若然批評理據脫離教育專業,對整個社會,不見得有建設性。


筆者認為,每年通識公開考評,不但是文憑試考生的考試,更是香港社會的考試。對香港社會而言,所考內容是︰各界究竟能否堅守教育專業,公正公道評價公開試卷?


如果香港社會不能考好上述「考試」,對香港教育發展而言,當然不是好事。部分人士只是關注有否發現「自己想見到」的試題內容、題型,進而批評考題,即使理據充分,但理據的基本基礎,已脫離教育專業。


所以,「拉布」題目是否好題目、「肥胖」議題是否好題目、沒有出現「香港政治」議題的考卷是否有問題,當然可以討論,只要大家一直堅守專業合理原則,自當出現有建設性的成果。


不然,最後受苦的,還是一群用心學習的學生,且迫使教育界捲進一次又一次無辜出現的爭議當中。


作者是資深通識老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