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脫亞入歐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01日 06:35
2015年04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把香港和新加坡作比較,是媒體經常炒作的話題,最近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逝世,很多評論又再重提港新競爭,以及李光耀對香港的民主和中港關係等議論。


當今之世,在亞洲國家中能成功「脫亞入歐」而卓然有成的,只有兩個國家,一是日本,一是新加坡。所謂脫亞入歐,是指全面脫離原來的一套制度,「植入」西方的體制、價值觀、行政制度,以至生活方式和社會管理,徹底和舊「傳統」告別,恍如浴火重生,再造社稷。


李光耀刻意淡化華文化

要了解李光耀在人生最後階段如何總結他治理新加坡的心得,必須一讀《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談到建國之初,新加坡為何要選擇英語時,李光耀說﹕「理由很簡單。首先,內部穩定,人人平等:大家都得學英語,這是外語,沒有人佔便宜。第二,英語是國際商業語言,華語呢?上世紀60年代,中國拿什麼跟人通商?中國出入口的商品和藥材不值錢(頁31)。」


不但用英語,新加坡的政治制度(多數黨組閣)以至國會議事廳的設計,都抄自英國;法律、文官制度等亦如是。在建國之前的新加坡雖然也受英國人影響,但主體仍是華人社會——這是它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的原因。獨立初期,華商會仍有很大勢力,他們要求李光耀用華語,但被李光耀嚴拒。現在新加坡華人雖仍佔多數,但世界上不會再視新加坡為一個「華人國家」,脫亞入歐的結果,是新加坡成為了一個完全融入西方體系的國家,華語和華人文化只是這個國家的「支流」。


港九七後「脫歐入中」

九七回歸之後,香港反過來是「脫歐入中」,英文已退居成第二語言,當中國一而再地重申要防止「外國勢力干預」之時,香港和新加坡其實已愈行愈遠,再比較亦沒有多大意義了。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