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3月31日,就在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召開「通識教育科——新學制中期檢討學校問卷調查」簡介會的當天早上,我們從報章上讀到趙永佳教授和許承恩老師的文章,感激兩位作為領導通識科課程發展重要架構的主席,實在是身處「風眼」中的「風眼」,仍願意將教育問題以及政治問題的思考過程,向公眾深入剖白細緻討論,這份理性溝通的精神,在今天的香港竟如此彌足珍貴。
然而,工作回到教育官僚的手上,卻又是另一個風景。老師們是一個星期前才從報章的「消息人士」得知將有考卷修改建議,及後在4天前,才赫然發現報名資訊;然後當老師們想盡快報名抽空出席表達之時,卻發覺每校只得一個出席名額,許多老師都被拒諸門外!如此害怕直接對話的態度,是否已辜負了兩位委員會主席撰下千字鴻文的苦心?
通識科發展到今天,迴避不了政治,因為課程理念中「培養學生……成為能夠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已觸動了一些維穩及媚共者的神經。當我們一次又一次聽到政客無中生有地編造「通識老師教壞學生」的說法、把年輕人追求民主的理想矮化為通識老師的煽動,展示了一個無奈的現實:在香港尚未真正民主化、中央繼續意圖操控港人意識形態之時,通識教育科內一切的課程與考評的檢討與改變,都必然包含着政治與教育專業的角力,這是閱讀通識相關事件時,必須抱有的分析角度。
修改建議非業界主要訴求
在簡介會中,教育局正式公布考評修改建議,在卷一增加一題選答題及將考卷時間由兩小時增加至兩小時三十分,修改的原因為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以及增加考卷涵蓋課程的程度。然而,在場200多位通識老師聽罷局方的解說,在一小時的答問環節中,大部分表達了不認同的意見,原因是這個修改建議,根本並非業界的主要訴求。
根據教育局於2014年所做的通識教育科新學制中期檢討問卷:高達76%的回覆認為需要維持現時的考試模式,認為需要改變的只得11%;而認為考評與課程目標貫徹的更高達87%,表示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的只有9%。由此可見,通識老師們對現時的考評方式是滿意的。而在問及哪些評核方式可以作為未來的檢討方向時,選擇增加卷一選答題,以及檢討答卷時間的老師,皆不足四成(問卷結果詳細內容見3月31日簡介會資料)。因此,如果教育局是忠於問卷調查的結果、尊重老師的意見,理應維持考評方式的現况,毋須就考評方式提出修改建議。
再從教育專業角度去分析,通識科其中一個檢討大方向應該是為師生減輕負擔。然而,把考卷時間增加半小時,把學生答題由3題增至4題,即是考核的內容增加了,怎樣看也必然增加學生的選題壓力、應試壓力,也增加了教師的教學負擔,簡介會中不同的老師也具體地提出了事例,反映修改建議與現時的教學需要背道而馳!
為何教育局主動提出一個從沒有業界民意基礎的考評修訂?難免令人不從政治角度去作猜測,例如:啟動修訂的動力來自其他政治力量、增加一題選答題可「冲淡」所謂「政治敏感」議題的比重、增加考試時間令教學時間更急迫令師生更少交流互動等等。如果官方未能拋出如趙教授及許老師一般有理有據的分析,以釋除通識老師就考評修改建議帶來對學生應試壓力的增加,以及老師教學負擔的加重等等疑慮;老師與學生們,實在難以接受一個既惡化通識教學環境,又可能引來政治干預的考評修改建議。
簡介會結束時,主持趙永佳教授向老師們重申這是真諮詢,如建議真有問題大可在問卷中表示反對。欣賞教授的真性情,但誤判業界意見推出修訂的局方,又能否順民意而行呢,實須通識老師乃至整體大眾密切監察其未來工作。
作者是資深通識科教師
然而,工作回到教育官僚的手上,卻又是另一個風景。老師們是一個星期前才從報章的「消息人士」得知將有考卷修改建議,及後在4天前,才赫然發現報名資訊;然後當老師們想盡快報名抽空出席表達之時,卻發覺每校只得一個出席名額,許多老師都被拒諸門外!如此害怕直接對話的態度,是否已辜負了兩位委員會主席撰下千字鴻文的苦心?
通識科發展到今天,迴避不了政治,因為課程理念中「培養學生……成為能夠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已觸動了一些維穩及媚共者的神經。當我們一次又一次聽到政客無中生有地編造「通識老師教壞學生」的說法、把年輕人追求民主的理想矮化為通識老師的煽動,展示了一個無奈的現實:在香港尚未真正民主化、中央繼續意圖操控港人意識形態之時,通識教育科內一切的課程與考評的檢討與改變,都必然包含着政治與教育專業的角力,這是閱讀通識相關事件時,必須抱有的分析角度。
修改建議非業界主要訴求
在簡介會中,教育局正式公布考評修改建議,在卷一增加一題選答題及將考卷時間由兩小時增加至兩小時三十分,修改的原因為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以及增加考卷涵蓋課程的程度。然而,在場200多位通識老師聽罷局方的解說,在一小時的答問環節中,大部分表達了不認同的意見,原因是這個修改建議,根本並非業界的主要訴求。
根據教育局於2014年所做的通識教育科新學制中期檢討問卷:高達76%的回覆認為需要維持現時的考試模式,認為需要改變的只得11%;而認為考評與課程目標貫徹的更高達87%,表示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的只有9%。由此可見,通識老師們對現時的考評方式是滿意的。而在問及哪些評核方式可以作為未來的檢討方向時,選擇增加卷一選答題,以及檢討答卷時間的老師,皆不足四成(問卷結果詳細內容見3月31日簡介會資料)。因此,如果教育局是忠於問卷調查的結果、尊重老師的意見,理應維持考評方式的現况,毋須就考評方式提出修改建議。
再從教育專業角度去分析,通識科其中一個檢討大方向應該是為師生減輕負擔。然而,把考卷時間增加半小時,把學生答題由3題增至4題,即是考核的內容增加了,怎樣看也必然增加學生的選題壓力、應試壓力,也增加了教師的教學負擔,簡介會中不同的老師也具體地提出了事例,反映修改建議與現時的教學需要背道而馳!
為何教育局主動提出一個從沒有業界民意基礎的考評修訂?難免令人不從政治角度去作猜測,例如:啟動修訂的動力來自其他政治力量、增加一題選答題可「冲淡」所謂「政治敏感」議題的比重、增加考試時間令教學時間更急迫令師生更少交流互動等等。如果官方未能拋出如趙教授及許老師一般有理有據的分析,以釋除通識老師就考評修改建議帶來對學生應試壓力的增加,以及老師教學負擔的加重等等疑慮;老師與學生們,實在難以接受一個既惡化通識教學環境,又可能引來政治干預的考評修改建議。
簡介會結束時,主持趙永佳教授向老師們重申這是真諮詢,如建議真有問題大可在問卷中表示反對。欣賞教授的真性情,但誤判業界意見推出修訂的局方,又能否順民意而行呢,實須通識老師乃至整體大眾密切監察其未來工作。
作者是資深通識科教師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