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有話說﹕名校保證成功人生?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31日 06:35
2015年03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家長為了博入名校,不惜斥巨資搬入名校網,又月花上萬元安排子女上多個興趣班。但究竟入名校又是否成功人生的保證?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布魯尼(Frank Bruni)日前出版新書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 An Antidote to the College Admissions Mania(《名校狂熱解毒:上哪所大學與你成為怎樣的人無關》),披露的數據卻叫Happy Mama「倒抽一口涼氣」。


美政商界巨頭鮮見名校生

布魯尼引述數據指,福布斯美國500大公司前十大公司行政總裁,只有通用電氣的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其餘九人均非「長春藤盟校」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政壇方面,原來列根、尼克遜等多位美國總統亦非「長春藤盟校」畢業生。佢強調美國政商名人大多並非名校畢業生,點出一個事實,上哪間大學其實跟子女前途無關,希望家長不要再盲目力谷子女入名校。美國父母有多瘋狂?布魯尼指曾有家長不惜斥資5萬美元(約39萬港元)聘請升學顧問,協助子女報考名校。


睇返布魯尼嘅調查,原來部分長春藤盟校預留高達55%的學位給捐款人的子女、運動員及校友子女,其他申請人成功機會自然大打折扣。另外,全球化下愈來愈多外國學生競逐長春藤盟校的學位,亦令成功率大減。例如哈佛大學的申請人由1984年的13,000多人大增一倍多至2012年34,000人,但長春藤學額就冇加幾多個,令申請成功比率由1980年代的20%大幅減至約5%,怪唔知得愈來愈難入。講咁多,布魯尼都是希望打破家長、學生非入名校不可的迷思——為了爭入名校犧牲了整個寶貴的童年,值得嗎?


為爭入名校犧牲童年

Happy Mama認為名校自有其優勢,例如校友人脈網、有更多資源聘請一流教授等,但並非成功人生的保證。為了力谷子女入名校,你睇有幾多家長賠上了同子女最寶貴嘅親子關係?人各有志,但Happy Mama就情願家中兩個小寶貝過得開開心心,如願足矣!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