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主題旅遊﹕獅城記 如切,加東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29日 21:35
2015年03月29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我南下避香港的農曆新年,到的地方卻是會過農曆新年的新加坡和馬六甲。


星甲二地如何過年,在此不表,想寫的是我在新加坡的住宿處和其一帶。


找不上梳化客 投宿不一樣的旅舍

我想旅行時多認識當地人,故先於梳化客網站碰運氣,看看能否寄住在當地人家裏。然而應了站裏的說法,願意收留客人的新加坡本地梳化客,大都與家人同住,願意不等於必定接受;到新加坡打工的梳化客,也不一定因願意而接受來客的寄住要求,加上佳節當前,我發的要求全都遭婉拒。正想改找廉價旅舍時,在站裏看到當地指路人的留言,當中提到一家位處老宅,位於東部如切路(Joo Chiat Road)的旅舍,我既無暇再多做功課,於是訂了牀位,到時投宿是也。


牀位已訂,旅舍的位置也易找。我出發前只看網上地圖,並無開啟街景,以為如切路兩旁該是處處高樓,跟香港差不多。豈料黎明前一刻從樟宜機場抵如切路時,雖然天未大亮,但雙眼所見,路上兩旁多是兩三層翻新的舊房子,大半條如切路都是如此光景,我住的旅舍亦佔一幢翻新的老房。


先有如切,後有加東

「如切」二字,指的是周如切(1857-1926)。他於福建出生,二十歲時把妻兒留在家鄉,身無分文,獨自乘船南下新加坡謀生。《詩經•衛風•淇奧》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周如切在新加坡努力工作,之後經商累積財富,兩者精神看來近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他於後來的如切路北端一帶購入土地以建房和種植商業作物。當時在周如切的土地內,有一條從西北向東南至海邊的泥路,向內陸的一小段無名,向海的一段叫Confederate Estates Road。到了一九一六年,周如切的土地劃入市區範圍,市政府想向周如切買下泥路,改築成汽車路,周如切考慮一番後,決定無償把路交給市政府,畢竟車路築成,亦有助運出他種植園的作物,並會提高自己的物業價值。翌年車路築成後,更名為如切路,以紀周如切無償讓路之舉。


周如切建屋 容納新增人口

當時新加坡人口漸多,周如切於是把自己的土地分為多塊較小的地皮,建屋容納新增人口,來者以土生華人和歐亞裔人佔多。如切路今日的下舖上居店屋陣容,自此而來。由於如切路接近丹絨加東(Tanjong Katong),路上的居民開始自稱住在加東,加東此地名如是出現。周如切於一九二六年身故,葬於咖啡山(Bukit Brown),其時他兩個兒子已到新加坡定居,而他身後,人稱他「加東王」。二○一一年,新加坡國家文化局把如切區列為全國第一個「文化市鎮」(Heritage Town)。雖然如此,到區裏如切路的外來遊客看來不多,少數遊客來訪或為美食,或為建築,或為路上的卡拉OK酒吧。


如切路由北至南 馬來人聚居 地道熟食攤檔

如切路北端是個十字路口,縱貫的馬路以東是樟宜路(Changi Road),以西是芽籠路(Geylang Road)。芽籠向是馬來人聚居的社區,在如切路北端一帶,就有兩個有不少馬來攤檔的熟食中心,還有若干清真食店。其中一家匯集華印和馬來食品的私營美食店,因為24小時無休,食客不絕;而在十字路口不遠處,另一家售賣椰汁煮淡水螺的快餐店,亦頗受顧客歡迎。路口東南角以前是樟宜市場,現已重新發展成組屋,其向南不遠處有一塊草地,以前是周如切的故居所在。


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同處

穆斯林和印度人商店的天下從十字路口向南伸延三百多米,至哈里德回教堂(Khalid Mosque)一帶止,之後的一樓商店,各族各有千秋。哈里德回教堂靠近如切路的一邊,對面便是萬生酒莊舊址。酒莊今時已無蹤影,只餘一對當地名書法家吳緯若(1900-1980)手書的楷書店名仍留在外牆。酒莊向東不遠處,則有佛堂普福堂。三者共存多年,光景雖未逾馬六甲舊城和諧街的三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同處,但亦見相容。據周如切後人周炳鏡所寫,加東叻沙的創始人最初就住在酒莊不遠處,用擔挑把椰漿湯和叻沙帶到附近的街道售賣。


如切路由北至東海岸路 七彩店屋 搶眼浮雕

如切路兩旁的店屋自北端起,一直至與(East Coast Road)交界止。由萬生酒莊舊址愈向南走,翻新店屋的外牆顏色更見鮮艷。156號的兩層樓橘綠兩色分明,185號的兩層樓雖未漆上鮮色,但外牆浮雕頗為搶眼。關帝宮斜對面的252號外牆有淡色浮雕和磁磚點綴,可更有特色的,是地下仍在經營的紙紮店。這些店屋一樓靠街的窗,左右較小,中間猶如中門,我最初以為中窗用途一如香港工廠大廈上層單位的「外牆門」般,打開可容吊機送進的重物,但見打開後有一護欄,就如陽台一般,不過那是室內的一部分。


坤成路與德明路 肉骨茶店遙對拍賣館

到了如切路、橫貫的坤成路(Koon Seng Road)和德明路(Dunman Road)交界,兩座大型舊店屋似為欲觀其東邊民房的遊人指路。惜路口東北角的大店屋在修葺,更美的畫面只能經網上地圖街景看到。此十字路口至東海岸路的一段如切路雙程行車,交通較繁忙。此段如切路仍有不少老店屋,也有肉骨茶店和有名的小規模連鎖海南雞飯店,同一名字的藝術館和拍賣館則在街上遙遙相對,無法並肩。此外還有單車店,一叫車行一稱棧,車行仍在營業,棧卻已於二○一三年結業。兩家店的店名雖都是手書,可棧名書在一匾上,黑底金字,氣勢更勝。單車棧所處的樓房並不是傳統店屋建築,有的是當時的Art Deco風格。


組屋屋邨 卡拉OK酒吧

過了東海岸路繼續向南,除了一座舊大屋,此段如切路兩旁的都是現代大樓或高樓。如切路至馬林百列路(Marine Parade Road)止,再經過前面建於填海地的組屋屋邨,由行人隧道穿過東海岸公園大道(East Coast Parkway),便可抵東海岸公園兼海灘。


如切路還有不少卡拉OK酒吧,散布在路上不同地方,我所住的旅舍一帶則較多,加上食肆等,入夜後很是熱鬧,但聲不算擾人,加上空調一開,旅舍的住客多能安睡。


坤成路與東海岸路 土生華人民宅特色

如切路和Still Road間有坤成路,紀念的是第二代土生華人,新加坡本地房產中介業先驅之一的鍾坤成(1880-1934)。坤成路靠近如切路的一段,兩邊路旁均有一列外牆色彩繽紛,猶如鎮屋(townhouse)般的民宅。靠北的一邊較多,逾十幢;靠南的一邊則有八幢,都窄而深,承襲當初因為應付殖民政府以屋寬評屋稅的土生華人民宅建築特色。與店屋不同,這些民宅正門前已有閘,外人不能隨便進入,閘兩旁柱飾以瓷磚或雕花,柱頂更可能置一對獅子。一樓的外窗跟如切路的老式店屋一致,都是左右較小,中間如門,但未有機會看到中窗打開後,是否還有一道護欄。外牆的小型浮雕自是不缺。想因屋多又齊,外牆各具「特色」,就算土生華人不復居此,仍引得不少遊客來此參觀拍照。


東海岸路 老店屋處處 土生娘惹菜館

東海岸路頗長,我逛的只是如切路口一帶。這段東海岸路老店屋多,靠如切路又有現代化商場,零售商店自是不缺。地下的商店當中有以土生為名的娘惹菜館,亦有售娘惹肉糉的名店。其他的吃食店還有如麵包店的鹽焗雞舖,真正提供出爐包點的街坊咖啡店,釀豆腐店和幾家同名的加東叻沙店。樸實的老舖仍有不少,但此處既是老區又繁盛,士紳化的迹象不乏﹕如在老樓經營的文物酒店,或外國菜館等,娘惹店也滲了些現代中產的味道。


客家清湯釀豆腐 意外收穫

我來東海岸路,本是為了找家味美的加東叻沙,但最初沒決定進哪家吃去,飢腸轆轆,看到一家釀豆腐店,信步而入。此地的釀豆腐亦是客家人傳來,但在豆腐弄一切口,將魚肉塞進,加上清湯,更應釀豆腐權充餃子的來源說,也比香港魚肉塗上豆腐面的煎釀豆腐少油多了。一碟清湯雜錦釀加一碗白飯,可當一頓飯。至於加東叻沙,我另天在東海岸路的某叻沙店吃了,算圓願。


文、圖/ 黃力 www.facebook.com/wonglikeric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