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周日,如常和太太到街市買菜。要了一斤菜心一斤菠菜後,便繼續我們的家庭會議:如果大部分民意支持人大政改方案,泛民立法會議員應支持或否決它?賣菜的梅姐聽見我們辯論,湊熱鬧地笑着問我:民意幾錢斤啊?
我冷不提防有此一問,當場瞠目結舌。梅姐用字市井卻含義深遠,她的問題直搗民主意義的核心,延續着希臘哲人柏拉圖2000多年前提出而直到今天政治哲學家仍在爭論的基本議題:大多數民眾的意願應否主導一切?
除了直搗民主精神的核心哲理外,梅姐的問題亦涉及議員要選票的政治現實考量。民選議員靠選票維持其政治生命,自然應該以選民的意願為依歸。但他們應該依歸於全港市民的意願,還是只依歸於投了他們一票的選民?假設全港六成市民支持方案,四成反對,這四成的反對者,絕大部分是選舉時投票支持泛民的,是泛民議員政治上的米飯班主。如果泛民議員以六成市民為依歸,不理會米飯班主的反對而投票通過政改方案,下屆選舉時被這四成支持者唾棄,他們的政治前途豈不一鋪清袋?泛民議員願意冒這個險嗎?
此外,香港與西方代議政制的精神一樣,就是民選代表獲得選民的信任和授權,在行使議員權力和履行議員職責時,應依從他們最佳的判斷和知識,而毋須一定跟從選民或大多數民意的取向,因為普通選民不會有足夠的時間、資訊和專業知識為香港市民的最佳利益抉擇。有需要時,議員應該引領公眾,而非只是順從公眾。
一直以來,對民主制度的一大擔憂,就是多數壓迫少數。約翰•亞當斯早於1788年便提出「多數人暴政」的說法。他的擔憂,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式的民主會讓多數人的利益壓倒一切,結果就是少數人,包括少數族裔、同性戀者、弱群人士等的利益受到侵犯。柏拉圖的名言:「獨裁出自民主」,便是這個意思。
民主制度的設計者,於是透過法律上和制度上的規限,確保少數人的利益不被侵犯。最少數的「少數人」就是個人,於是有人權法去保護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就算全港500萬合資格選民投票贊成拉我坐監,我一票反對,只要我無罪,便無人可以送我進監牢。各類反歧視法的目的,就是保護少數群體的權益。這是從法律上對大多數人的約制。
除了法律的約制,民主在發展過程中亦在制度上設下各種機制,保障少數人的權益。立法會少數議員,可以利用「拉布」來對抗佔大多數的建制派議員,便是議會制度上設有「拉布」機制,讓少數黨在必要時可以用來抗衡多數黨。「你人多蝦人少,我投票投不過你,就拉布。」拉布使人生厭,政治代價高昂,濫用拉布等於政治自殘。如果涉及的議題無關痛癢,就算少數黨被多數黨欺負亦可能會遷就一下,硬食下去。但如果少數黨覺得多數黨欺人太甚,在沒有其他選擇之下,唯有抽出這把雙刃劍,來一個兩敗俱傷。
兩敗俱傷是下下之策。少數黨和多數黨雙方都不希望有此下場,於是唯一的出路就是坐下來對話,作出妥協,以取得一個雙方都覺得雖不理想,卻可接受的中間方案。所謂「政治是妥協的藝術」,這裏說的政治,就是民主政治。獨裁政治毋須這門藝術,因為不用妥協。民主政治的精義,就是在多數人的意願和少數人的意願之間,透過相互妥協,取得平衡,讓雙方都可以接受,解開死結。因此,從正面角度來看,「拉布」是促進雙方妥協的機制。
如果法律上和制度上的約制都未能促使多數人與少數之間達成共識,而少數人又深深不忿其意願未獲照顧,他們還可以用制度以外的機制來抗衡。佔領行動就是制度以外機制的極端例子。有了法律上的約制、制度內和制度外的約制,令到少數人意願蓋過多數人的意願的例子,歷史上不勝枚舉。
除了約制之外,社會本身的多元化,亦減低了「人多蝦人少」的風險。在多元社會,不同群眾和不同階層的利益瓜葛千絲萬縷,能夠把公眾聯合起來形成社會上大多數的,只能是與普世價值或主流原則一致的訴求,如佔中者的我要真普選,或反佔中者的愛護香港、維護法治,兩者都反映一定程度的民意 。
少數人意願要掩蓋多數人意願的必須條件是:他們的意願合乎普世價值或主流原則、參與者高度團結、激烈爭取,以及他們的行動不損害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否則多數人會群起而攻之。
回歸到主流民意
民主政治為何要設立這麼多機制保護少數人的願意?原因正正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設,是在經過民主制度和各項保護機制充分運作之後,在保證了多數人的意願是出於民主精神的彰顯而非出於「人多蝦人少」的粗暴之後,最終要抉擇時,多數人的意願應該得以實現,少數人必須接受。這是民主精神的基本。
香港政制發展經過無數法律上的、輿論上的、制度裏的、制度外的、佔中的,和反佔中的長期爭辯和碰撞之後,公眾已清楚了解各方論據,亦清楚認識自己的期盼和對將來的憧憬。經過這個民主過程而能令到一盤散沙的公眾能夠凝聚成為「多數人」、令到眾說紛紜的意見結合成清晰的大多數民意,不論是反對或支持政改,這是貨真價實的主流民意,須得到尊重和實現。
如果少數人士依然不服氣,繼續採取激烈行動對抗主流民意又如何呢?這是違背民主精神的做法。是採取兩車鬥撞,看誰轉軚的格鬥。全香港都不欲見到西鐵撞東鐵的場面。
兩鐵相撞的場面在腦海閃過,我定一定神,原來梅姐已秤完菜,正望着我等我回答。她不是鬧着玩的。以我的無知實在回答不出她的問題,只好耍太極。「民意好似你賣的菜,非常矜貴,要好好珍惜。」梅姐聽後很開心,送我一大紮葱。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專業應用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我冷不提防有此一問,當場瞠目結舌。梅姐用字市井卻含義深遠,她的問題直搗民主意義的核心,延續着希臘哲人柏拉圖2000多年前提出而直到今天政治哲學家仍在爭論的基本議題:大多數民眾的意願應否主導一切?
除了直搗民主精神的核心哲理外,梅姐的問題亦涉及議員要選票的政治現實考量。民選議員靠選票維持其政治生命,自然應該以選民的意願為依歸。但他們應該依歸於全港市民的意願,還是只依歸於投了他們一票的選民?假設全港六成市民支持方案,四成反對,這四成的反對者,絕大部分是選舉時投票支持泛民的,是泛民議員政治上的米飯班主。如果泛民議員以六成市民為依歸,不理會米飯班主的反對而投票通過政改方案,下屆選舉時被這四成支持者唾棄,他們的政治前途豈不一鋪清袋?泛民議員願意冒這個險嗎?
此外,香港與西方代議政制的精神一樣,就是民選代表獲得選民的信任和授權,在行使議員權力和履行議員職責時,應依從他們最佳的判斷和知識,而毋須一定跟從選民或大多數民意的取向,因為普通選民不會有足夠的時間、資訊和專業知識為香港市民的最佳利益抉擇。有需要時,議員應該引領公眾,而非只是順從公眾。
一直以來,對民主制度的一大擔憂,就是多數壓迫少數。約翰•亞當斯早於1788年便提出「多數人暴政」的說法。他的擔憂,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式的民主會讓多數人的利益壓倒一切,結果就是少數人,包括少數族裔、同性戀者、弱群人士等的利益受到侵犯。柏拉圖的名言:「獨裁出自民主」,便是這個意思。
民主制度的設計者,於是透過法律上和制度上的規限,確保少數人的利益不被侵犯。最少數的「少數人」就是個人,於是有人權法去保護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就算全港500萬合資格選民投票贊成拉我坐監,我一票反對,只要我無罪,便無人可以送我進監牢。各類反歧視法的目的,就是保護少數群體的權益。這是從法律上對大多數人的約制。
除了法律的約制,民主在發展過程中亦在制度上設下各種機制,保障少數人的權益。立法會少數議員,可以利用「拉布」來對抗佔大多數的建制派議員,便是議會制度上設有「拉布」機制,讓少數黨在必要時可以用來抗衡多數黨。「你人多蝦人少,我投票投不過你,就拉布。」拉布使人生厭,政治代價高昂,濫用拉布等於政治自殘。如果涉及的議題無關痛癢,就算少數黨被多數黨欺負亦可能會遷就一下,硬食下去。但如果少數黨覺得多數黨欺人太甚,在沒有其他選擇之下,唯有抽出這把雙刃劍,來一個兩敗俱傷。
兩敗俱傷是下下之策。少數黨和多數黨雙方都不希望有此下場,於是唯一的出路就是坐下來對話,作出妥協,以取得一個雙方都覺得雖不理想,卻可接受的中間方案。所謂「政治是妥協的藝術」,這裏說的政治,就是民主政治。獨裁政治毋須這門藝術,因為不用妥協。民主政治的精義,就是在多數人的意願和少數人的意願之間,透過相互妥協,取得平衡,讓雙方都可以接受,解開死結。因此,從正面角度來看,「拉布」是促進雙方妥協的機制。
如果法律上和制度上的約制都未能促使多數人與少數之間達成共識,而少數人又深深不忿其意願未獲照顧,他們還可以用制度以外的機制來抗衡。佔領行動就是制度以外機制的極端例子。有了法律上的約制、制度內和制度外的約制,令到少數人意願蓋過多數人的意願的例子,歷史上不勝枚舉。
除了約制之外,社會本身的多元化,亦減低了「人多蝦人少」的風險。在多元社會,不同群眾和不同階層的利益瓜葛千絲萬縷,能夠把公眾聯合起來形成社會上大多數的,只能是與普世價值或主流原則一致的訴求,如佔中者的我要真普選,或反佔中者的愛護香港、維護法治,兩者都反映一定程度的民意 。
少數人意願要掩蓋多數人意願的必須條件是:他們的意願合乎普世價值或主流原則、參與者高度團結、激烈爭取,以及他們的行動不損害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否則多數人會群起而攻之。
回歸到主流民意
民主政治為何要設立這麼多機制保護少數人的願意?原因正正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設,是在經過民主制度和各項保護機制充分運作之後,在保證了多數人的意願是出於民主精神的彰顯而非出於「人多蝦人少」的粗暴之後,最終要抉擇時,多數人的意願應該得以實現,少數人必須接受。這是民主精神的基本。
香港政制發展經過無數法律上的、輿論上的、制度裏的、制度外的、佔中的,和反佔中的長期爭辯和碰撞之後,公眾已清楚了解各方論據,亦清楚認識自己的期盼和對將來的憧憬。經過這個民主過程而能令到一盤散沙的公眾能夠凝聚成為「多數人」、令到眾說紛紜的意見結合成清晰的大多數民意,不論是反對或支持政改,這是貨真價實的主流民意,須得到尊重和實現。
如果少數人士依然不服氣,繼續採取激烈行動對抗主流民意又如何呢?這是違背民主精神的做法。是採取兩車鬥撞,看誰轉軚的格鬥。全香港都不欲見到西鐵撞東鐵的場面。
兩鐵相撞的場面在腦海閃過,我定一定神,原來梅姐已秤完菜,正望着我等我回答。她不是鬧着玩的。以我的無知實在回答不出她的問題,只好耍太極。「民意好似你賣的菜,非常矜貴,要好好珍惜。」梅姐聽後很開心,送我一大紮葱。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專業應用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