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考評局去年公布新一屆中學文憑試考試報告,批評考生古文根底不足及缺乏英文詞彙。中文科更被喻為「死亡之卷」,達大學最低門檻的第三級的考生比率只有約51%。
為了讓學生可以更順利銜接中學課程,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一直培育學生打好學習根基。該校推行一人一書計劃,又開設校本自學網,強化學生雙語能力及培養自學習慣。2013/14年度該校有高達82%畢業生獲派首志願,成績絕非偶然。
◆特大圖書館 享受閱讀樂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的辦學歷史已逾百年。上午校於2011年遷至長沙灣新校舍,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並改行全日制。校長蔡世鴻表示,新校舍面積比舊校寬敞,學校可以提供更多閱讀空間供學生使用,對推廣閱讀大有幫助。
走進協和的圖書館,你會發現它比一般津校的圖書館要大得多。內裏更有一個色彩繽紛的故事園地,提供了足夠的空間進行圖書活動。一般圖書館都設有不少規矩,學生只可安靜閱讀。學校在圖書館旁設立了一個閱覽室,同樣放置了不少書本,但在這裏,學生可以跟其他同學交談,令他們更輕鬆地享受閱讀。
課室一人一書 每周交換讀
硬件齊全,也要完善軟件配合才可水到渠成。蔡校長表示,自己從部分中學校長了解到中學生的詞彙普遍不足,所以銳意在小學階段推動閱讀,希望學生從小打好語文根基。該校推行一系列閱讀計劃,增強學生閱讀興趣,例如學校在中文及英文科實行的「一人一書」計劃。該校訂購了一系列圖書放在各課室中,學生需每周輪流交換圖書閱讀,藉此培養閱讀習慣。另外,學校又在長假期推行「假期閱讀計劃」,學生必須閱讀老師指定的圖書,並需完成簡單讀書報告,確保他們認真閱讀。
小五六上升中銜接課
除了力推閱讀以打好學生雙語根基,學校更設周末升中銜接課。小五下學期及小六全學年,學校共安排學生有六天需回校上中、英、數銜接課。針對學習差異,學校又設周末英語特工及強化班,分別照顧英語能力突出及需待改善的學生。蔡校長認為,該校畢業生在小學階段已打穩基礎,升中後會更易適應課程。
◆網站上載古詩字庫 在家預習
在蔡校長看來,學生要成功銜接中學課程,除閱讀能力外,最重要是自學態度。他表示﹕「中學課程遠較小學課程艱深,所以我們希望令學生掌握良好的自學能力,從小打好學習根基。」該校的自學網是校本設計,可以更有效配合學校課程。
附數學題普通話課文
學校安排學生在小一已開始接觸古詩,以幫助適應日後的中學課程。老師會定期在自學網上載不同種類的古詩文,當中附有註解和語譯,要求學生定期閱讀及向同學或家長朗誦,加深對古詩文的認識。自學網並提供中文字庫,學生需在作文課前到自學網自行預習,加強課堂效果。數學科方面,網站提供不同程度的挑戰題,學生可按自己的學習進度作答。由於自學網記錄了每名學生的學習紀錄,亦令教師更容易掌握學生的能力,調節教學進度。
小一「普教中」 循序漸進學
自學網亦大大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不少小學為讓學生適應「普教中」,大多在小二才推行。但協和由小一開始已實行「普教中」至小三。小四至小六則挑選每級兩班以普通話教授中文。記者參觀了其中一班小一中文課。眼前的小一生開學才不過半年,但以普通話朗讀課文及答問題已毫不怯場。蔡校長解釋,自學網提供課文的普通話讀音,讓學生在家中也可學習到正確讀音。另外,為了讓小一生更易適應「普教中」,學校在升小暑假時已舉辦銜接班,教授簡單普通話。開學後,老師會循序漸進地以普通話授課,令學生更易習慣。
◆平板電腦添趣味
蔡校長指出,電子學習是未來的大趨勢。學校早前投入100萬元添置平板電腦,讓學生及早掌握資訊科技及加強學習效果。他指引入平板電腦教學可以令課堂更有趣,例如有中文寫作課要描寫小雨點,學生便帶着平板電腦到課室外觀察小雨點落在什麼地方,又有什麼形態。他們即時可用平板電腦記錄下來,跟其他同學分享,趣味大增。以普通話科為例,學生可上載自己的錄音供同學間互相評論,學習更加互動,教師亦可更好地照顧學習差異。
文﹕梁淑英
圖﹕李澤彤、受訪者提供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