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一家庭的家事熙熙攘攘,雖說清官難審家庭事(除了家暴,家暴是要由清官來審的),但梁爸爸在事發當日的發言有一點很值得商榷——「有常識的人都可判斷,一個二十幾歲的人,點可能喺禮賓府被非法禁錮?」
家暴不限於肢體暴力
這位爸爸或者不知道,很多成年的家暴受害者一樣有手有腳,卻被禁錮在關係中、家庭中、經濟和情感依賴中,欲去無從。外人或許難以理解,卻不代表暴力不曾發生。更何况,暴力不只有肢體暴力一項,譬如說,有沒有說出貶低人格的說話?會不會用經濟封鎖迫令服從?有沒有管制對方的社交生活,例如上癮似的查看電話短訊,甚至剝奪對方基本自由活動的權利?
這些,才是有關家暴的常識吧。
聽到新聞裏的爸爸祝福女兒早日康復,我浮起有關「家庭治療」的種種——究竟病的是她,還是家?
家庭治療是一種系統觀,確認個人內心世界之餘,同時重視人們身處的那個家庭系統。它嘗試把人放進家庭的互動模式去理解,再探索究竟哪一環節可能是問題肇因?譬如說,鬥氣無止境的婆媳、對家庭糾紛避之則吉的父親、有強烈操控欲的母親、一班自覺沒分到足夠關愛的兄弟姐妹……這些緊張的關係會織成一張網,體現到個人身上,成為種種情緒和行為問題。
背負家庭問題的孩子
說穿了,健康家庭雖然是個安樂窩,但「生病」家庭所產生的惡,卻會令網中人痛苦扭曲甚至「生病」。所以,縱然父母常常投訴孩子各式各樣的「壞」﹕叛逆啦、說謊啦、不專注啦、不服從啦、暴食啦、無心向學(說「父母口中無不是的子女」那人,若非脫離現實太久便是謊話說得太多)……用家庭治療的眼光來看,他們可能都是「背負問題的人」,而不只是「有問題的人」。而年幼孩子依賴家庭最深,對箇中暗湧最是敏感,往往最容易不自覺地承擔起一整個家庭的病徵。
這樣說來,正視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跳線,除了個人外,也不能漏掉他背後那張家庭的網——尤其在家庭關係異常密切的華人社會中。家庭脈搏打通後,方才可以釋出正能量,成為真正支援各個成員的安樂窩。而在安樂窩的親密中,各人也該有自己的空間和間線,各安其位,減少矛盾的糾結。
身在家庭中我們,互勉之。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