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黑暗中對話 顛覆社企落後形象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23日 06:35
2015年03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大家或許覺得社企質素會比一般企業差,但不是的……」黑暗中對話(香港)行政總裁彭桓基挺然為社企平反,只因他有份參股的公司,7年來籌辦「黑暗中對話」、「暗中作樂」等活動,由當初以10萬元股本起家,以3年回本,回本期與食肆相若;現在甚至最多能將三成多利潤派息,算是社企界的奇葩。


黑暗中對話(香港)為社會特許經營(Social Franchising),即以商業模式追求社會利益,現時公司已增至19名股東,彭桓基亦是其一;其中兩名為企業股東,包括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大部分都是為慈善而入股。


做善事不一定要賠錢

「入股」明明是投資用語,但經過彭桓基解釋後,卻可以是比捐錢來得更慈善:「做慈善不一定要與該筆資金脫離關係,就像我們公司般,做得好時該筆股本仍然在這裏,甚至近年我們業績不俗,不止追上資本,更可能有盈餘,進而分派股息,股東獲發股息不超過Net Profit(純利)的三分之一。」至於公司純利,則為每年營業額目標的8%至10%。


「假設數年後我不玩了,如果我做得好,起碼我的資金仍然在這裏,甚至壯大了,最終該筆資金調回自用亦可,幫助其他社企亦可,又或者可以再做慈善。」做善事不一定賠錢的,利他還可利己,甚至循環再用,令功德無限輪迴。


資金循環再用 功德無限輪迴

彭桓基本身為註冊社工,在賽馬會天水圍綜合服務中心任職。2004年天恒邨發生倫常慘案後,整區被標籤為悲情城市,但彭桓基不以為然,反之希望以社企方式,吸引其他人切身了解當區居民:「因為社工愈要找人過來,別人只會覺得天水圍愈慘,我就想不如倒轉讓別人自己進來,我甚至要收費,令人自願過來。」於是他成立了BiciLine,是他第一次真正做社企,並成功將企業元素放入社會服務,到今日依然運作,亦令他從此與社企結緣,輾轉加盟「黑暗中對話」至今。


據彭桓基透露,前任主席謝家駒與現任主席張瑞霖二人,原本希望創辦社企,但又不想成立志願團體,於是看中品牌成熟的「黑暗中對話」,然後每人拿出5萬元,在2008年成立公司,並從德國企業手上取得特許經營權,每年支付若干費用,便將黑暗體驗館移植到美孚。


其間兩人不斷招募股東,2009年籌到300萬元,2010年資本已達600萬,同年開設體驗館,到2011年更已回本。


港版獨創無聲體驗系列

到了今日,香港版亦發揮獨有的生命力,由視覺走向聽覺,皆因去年起公司創立無聲體驗系列,希望遊客體會聽障人士生活。彭桓基表示,該系列為香港獨創,因此其他公司亦可代理,目前有2至3個地方正向公司洽購,主要為內地及東南亞國家。


明報記者 鄭智文

攝影 劉焌陶

[鄭智文 新經濟新天地]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