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泉忠﹕能不做「被餵食的生物」嗎?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23日 06:35
2015年03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享譽國際的日本建築設計大師隈研吾3月21日在台北開講「場所的力量」。大師分享了他對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人類追求「強大」發展方向的反思,這種反思如實地反映在他近幾年的建築風格。在此重新思考空間與場所之間關係的過程中,堪稱「隈研吾建築哲學」的新思維呼之欲出。


4年前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大地震與大海嘯衝擊人們對社會發展的固有思維,作為建築師的隈研吾也進入深沉的省思。1755年葡萄牙里斯本的大地震後人類邁向以混凝土為主軸的建築方向,然而再堅固的混凝土建築在這次日本大海嘯中也不堪一擊,而隨之而來的核輻射更使以「堅固」為代名詞的現代建築顯得無能為力。


其實,隈研吾早在日本大地震之前已表現出對混凝土的距離感。近幾年來,他重視利用本地的材料來打造富本土文化氣息的作品,展示對人類改變自然發展方向的批判,推崇人類回歸自然的新建築理念。


一個奔走全世界的建築大師,卻處處展示對本土文化的高度關懷,在「隈研吾建築哲學」中,筆者留意到他給當下的我們敲響的一鳴警鐘:「我們不再是巨大卻不可信賴的系統下被餵食的生物!」

「崛起」中國的主旋律,至今仍在追求「祖國的強大」。原本號稱追求社會與環境「和諧」關係的最高指示,最終蛻變成「維穩」護身符的「河蟹」。而公民社會的成熟度遠在「祖國」之上的香港,在高度強化中央權威的今天,其發展環境日趨惡化。


由保衛皇后碼頭、天星碼頭及反國教科等本土公民運動中匯集的「我城」力量,擊響了雨傘運動的震撼音,所展示的正是不願做「被餵食生物」的意志,然而最終仍被吞噬在「不可撼動」的「巨大卻不可信賴的系統」中。


而在「強大」風暴仍未襲來的台灣,後「太陽花」時代的公民運動卻展示了截然不同的畫面,突顯了沒有「強大」敍述下「小確幸」的幸運。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