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年政府提出較大型基建項目,都遭遇到社會廣泛反對。
大型基建本身銀碼和規模較大、牽涉的人較多是潛在的因素,發展步伐的意識形態之爭亦有極大影響。這些理念上的分歧、與實際持份者受到的影響等,縱或未必能完全梳理但總可以緩減。
可是,近年這些分歧,卻好像愈來愈趨向互不理解、互不說服;特別是不同壓力團體向政府游說的時候,更會時常有像對着牆壁說話的情况。
政府握有最多資訊和資源,在這些問題上本應可扮演更多調和的角色,但很可惜極大部分時候,都選擇了「死推爛推」一途。將反對聲音標籤為反發展、阻住地球轉,拒絕和他們協調商討妥協,只會堅持原計劃或只作無關痛癢的小修小補。久而久之,便失去了醞釀公眾共識的能量,而只能以極端方法——如去年在立法會靠財委會主席粗暴「主持」會議,或最近以融資為名繞過民意機構監察——夾硬把工程上馬。
每一次硬推,便愈加消磨政府的調和角色及可信度,未來就更加沒有推展基建工程的能量。
另一個原因,則是在公民社會日漸壯大,民間意識與資訊都在增長的同時,整個政府體系仍未能跟上發展。例如政府習慣會先在內部有很詳細的討論,經過內部上上落落反覆討論,覺得無懈可擊才把計劃放到公眾層面。有這樣的背景,外間的意見便難再動搖部門內反覆討論的定見,部門傾向「捍衛」自己提出的方案,而不是以開放的態度與人交流。這也是公眾認為政府不聽民意的一個重要原因。
回到最近機場第三跑道的爭議,由一開始是否需要加大航運容量,到是否要建第三跑道,到怎樣建第三跑道,到整個融資安排,每一步都可以早早吸納意見,而不需要走到今天的情景。
作者是民主黨副主席、南區區議員
大型基建本身銀碼和規模較大、牽涉的人較多是潛在的因素,發展步伐的意識形態之爭亦有極大影響。這些理念上的分歧、與實際持份者受到的影響等,縱或未必能完全梳理但總可以緩減。
可是,近年這些分歧,卻好像愈來愈趨向互不理解、互不說服;特別是不同壓力團體向政府游說的時候,更會時常有像對着牆壁說話的情况。
政府握有最多資訊和資源,在這些問題上本應可扮演更多調和的角色,但很可惜極大部分時候,都選擇了「死推爛推」一途。將反對聲音標籤為反發展、阻住地球轉,拒絕和他們協調商討妥協,只會堅持原計劃或只作無關痛癢的小修小補。久而久之,便失去了醞釀公眾共識的能量,而只能以極端方法——如去年在立法會靠財委會主席粗暴「主持」會議,或最近以融資為名繞過民意機構監察——夾硬把工程上馬。
每一次硬推,便愈加消磨政府的調和角色及可信度,未來就更加沒有推展基建工程的能量。
另一個原因,則是在公民社會日漸壯大,民間意識與資訊都在增長的同時,整個政府體系仍未能跟上發展。例如政府習慣會先在內部有很詳細的討論,經過內部上上落落反覆討論,覺得無懈可擊才把計劃放到公眾層面。有這樣的背景,外間的意見便難再動搖部門內反覆討論的定見,部門傾向「捍衛」自己提出的方案,而不是以開放的態度與人交流。這也是公眾認為政府不聽民意的一個重要原因。
回到最近機場第三跑道的爭議,由一開始是否需要加大航運容量,到是否要建第三跑道,到怎樣建第三跑道,到整個融資安排,每一步都可以早早吸納意見,而不需要走到今天的情景。
作者是民主黨副主席、南區區議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