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每年3月的全國兩會都是各路媒體大展拳腳的好機會,犀利的可以抓住機會拋出尖銳的問題,好事的也總能找到不同亮點八卦一番。
最近,新華社一名採訪兩會的記者突然走紅,因為她在採訪演員陳道明後發布了一篇採訪手記,文中將陳道明奉為「男神」,並稱在向後者確認稿件內容時,對方親手為其改稿。
手記一出便引來噓聲陣陣,很多人批評她過於崇拜受訪者,且讓受訪者改稿有違新聞原則。當然,也有人認為確認內容是負責任的舉動,批評者均不諳國內媒體規則。
沒過幾天,又讀到《明報》兩會記者一篇採訪手記,想來若在內地流傳開,也很可能引來口水戰。這篇大意是:《人民日報》海外版主編張德修在受訪後要求看稿;但最終記者未按張要求修改;事後張德修發來短訊表示抗議。
受訪者審稿 非「新聞自由」可解釋
兩件事圍繞同一問題:媒體發稿前,是否應該通過受訪人的審核?西方新聞界或許會對這個問題嗤之以鼻,但在內地,事情顯然複雜得多,絕非「新聞自由」四個字可解釋。
早些年,曾有外媒前輩指點我,可以單就文中受訪者的直接引語或客觀信息與對方進行確認。這樣做,既保證不會出現引述錯誤,同時又堅持底線,不讓受訪者干涉報道中其他內容。他的苦衷倒不是政治考慮或商業因素,而是因為很多受訪者即便明知記者身分,在面對話筒、錄音筆時,還會口沒遮攔,甚至說大話。從採訪者的角度看,存在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受訪者在記者面前「大嘴巴」——記者如實引用,卻被指歪曲原意——受訪者或公關為控制見報內容,嚴加審核——自恃可以事後改稿,受訪時更無所顧忌。這便是《明報》記者遭抗議事件的潛在邏輯關係。
記者受訪者不盡其責 越權成當然
而新華社的故事就是另一個惡性循環。從媒體披露的陳道明修改稿照片來看,原文中確有諸多不妥。說明陳並非故意干涉新聞自由,反讓人不禁對新華社記者的素養產生質疑。常聽公關朋友抱怨,記者們的採寫能力每况愈下,常會犯些低級錯誤。他們眼中的惡性循環是這樣的:記者能力不足或不夠敬業——受訪者或公關不得不審稿,防患於未然——對受訪者或公關形成依賴,記者寫稿時愈發隨意。
無論是記者還是受訪者,都擁有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記者有報道事實、針砭時弊的權力,但也有保證稿件真實客觀的義務;受訪者有拒絕接受採訪的權力,但若開口就必須為自己所講負責。上述兩篇手記背後所隱藏的惡性循環,源頭就在於雙方不恪守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結果越俎代庖的審稿成理所當然,而新聞自由的正當權利也會變成無理取鬧。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最近,新華社一名採訪兩會的記者突然走紅,因為她在採訪演員陳道明後發布了一篇採訪手記,文中將陳道明奉為「男神」,並稱在向後者確認稿件內容時,對方親手為其改稿。
手記一出便引來噓聲陣陣,很多人批評她過於崇拜受訪者,且讓受訪者改稿有違新聞原則。當然,也有人認為確認內容是負責任的舉動,批評者均不諳國內媒體規則。
沒過幾天,又讀到《明報》兩會記者一篇採訪手記,想來若在內地流傳開,也很可能引來口水戰。這篇大意是:《人民日報》海外版主編張德修在受訪後要求看稿;但最終記者未按張要求修改;事後張德修發來短訊表示抗議。
受訪者審稿 非「新聞自由」可解釋
兩件事圍繞同一問題:媒體發稿前,是否應該通過受訪人的審核?西方新聞界或許會對這個問題嗤之以鼻,但在內地,事情顯然複雜得多,絕非「新聞自由」四個字可解釋。
早些年,曾有外媒前輩指點我,可以單就文中受訪者的直接引語或客觀信息與對方進行確認。這樣做,既保證不會出現引述錯誤,同時又堅持底線,不讓受訪者干涉報道中其他內容。他的苦衷倒不是政治考慮或商業因素,而是因為很多受訪者即便明知記者身分,在面對話筒、錄音筆時,還會口沒遮攔,甚至說大話。從採訪者的角度看,存在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受訪者在記者面前「大嘴巴」——記者如實引用,卻被指歪曲原意——受訪者或公關為控制見報內容,嚴加審核——自恃可以事後改稿,受訪時更無所顧忌。這便是《明報》記者遭抗議事件的潛在邏輯關係。
記者受訪者不盡其責 越權成當然
而新華社的故事就是另一個惡性循環。從媒體披露的陳道明修改稿照片來看,原文中確有諸多不妥。說明陳並非故意干涉新聞自由,反讓人不禁對新華社記者的素養產生質疑。常聽公關朋友抱怨,記者們的採寫能力每况愈下,常會犯些低級錯誤。他們眼中的惡性循環是這樣的:記者能力不足或不夠敬業——受訪者或公關不得不審稿,防患於未然——對受訪者或公關形成依賴,記者寫稿時愈發隨意。
無論是記者還是受訪者,都擁有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記者有報道事實、針砭時弊的權力,但也有保證稿件真實客觀的義務;受訪者有拒絕接受採訪的權力,但若開口就必須為自己所講負責。上述兩篇手記背後所隱藏的惡性循環,源頭就在於雙方不恪守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結果越俎代庖的審稿成理所當然,而新聞自由的正當權利也會變成無理取鬧。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