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機管局公布建造赤鱲角機場第三條跑道(下稱三跑道)的融資計劃,顯示三跑道的規劃進度,可以說已經到了萬事俱備,只欠正式動工。不過,三跑道能否順利動工、按期完成,還需視乎環保人士司法覆核、挑戰三跑道環境評估的結果。期望官司盡快塵埃落定,讓工程在2023年完成,應付客運貨運增長需求,帶動貿易、旅遊等,推進經濟發展。
白雲機場三跑道已啟用
赤鱲角硬件起碼落後9年
根據機管局最新數字,去年機場營運無論在客運、貨運及飛機起降量都有增長,客運量及貨運量分別達到6340萬人次及438萬公噸,與2013年的5990萬人次及413萬公噸比較,增長明顯。飛機起降量由2013年約37萬增至39萬架次,增長速度已經超越《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的預期,專家推算目前雙跑道的使用量,一兩年內將會飽和;香港若要維持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建造三跑道是刻不容緩的事。
廣州白雲機場去月初開始,已經跨入「三跑道營運時代」。白雲機場去年航班起降41.2萬架次,超過本港,只是起降多為較小型客機,因而客運量仍較赤鱲角機場約少860萬人次。三跑道把白雲機場的營運推向新階段,即使赤鱲角機場三跑道如期完工,但是硬件設施較落後9年,期內白雲機場會否佔奪華南航空樞紐地位,視乎本港在軟件設施和配置能否勉力維持優勢,等待三跑道啟用之後再迸發力量。
赤鱲角機場即將飽和,本港空運無論在客運和貨運要保持增長,必須有新跑道因應需求。至於區域航運中心、航空樞紐位置的競逐,香港若因為硬件設施跟不上,優勢一旦失去,日後能否再扳回,存在懸念。香港在海運方面已經因為內地港口碼頭趕上,開始滯後,若空運優勢也失守,不單本港經濟受影響,會否從根本上衝擊國際都會地位,也值得憂慮。
赤鱲角三跑道規劃多時,環評報告已獲批准,融資計劃看來可行;三跑道工程處於準備就緒狀態,若按當年赤鱲角機場的建造進度,約於1991年底動工、1998年7月啟用,則三跑道明年動工、2023年完工啟用,應屬合理預期。不過,由於有司法覆核尚待法庭審理,則工程會否延誤、延誤多久,就難以預估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若延誤,建造費用將會更多;機管局估計是每延誤1年要多耗資70億元,其餘有形及無形損失,就難以估量了。一些不必要的司法覆核,實際上勞民傷財,對任何人、對本港經濟和整體發展,看不到有絲毫好處,若有關人士肯撤回訴訟,則香港幸甚。
目前對三跑道工程持保留,甚或反對的人士和團體,其中一個質疑是空域談判進展有限,連兩名前任民航處長都認為若空域不解決,三跑道不宜拍板興建。政府表示2007年與內地簽署協議之後,空管有進展,「空牆」交接點逐漸增加,剛由8個增至10個,短期內將再有增加,政府相信到2020年,空域問題將會全面解決。政府講得信心滿滿,但是基於涉及保密規定,不能披露更多,云云。反對人士以空域問題步步進逼,政府若智珠在握,應該增加透明度,透露更多空域的談判進展和細節,否則反對人士持續藉此做文章,政府將陷於被動,對推進三跑道工程可能構成不必要爭議。
三跑道最新建造費用為1415億元,是本港歷來耗資最大的單一工程,機管局擬定的融資計劃多管齊下,以共同承擔理念籌措資金,初步看來可行可持續。近年公共大型工程,超支已是常態,港鐵多項鐵路工程超支多少,迄今仍未明確交代,對超支是否承擔責任也含糊其詞;機管局明確表示三跑道建造費用若有超支,將一力承擔。機管局以包底方式建造三跑道,有強烈誘因嚴加監督、控制成本,因此,「一力承擔」使融資計劃收先聲奪人之效。
政府就建造三跑道的資金投入,是建造期內暫時不收機管局營運收益的分紅,每年約數十億元,這是體現政府擁有機場資產的承擔。融資計劃最重要的是旅客徵收機場建設費和機管局發債集資,這兩項資金籌措,有些情况值得機管局注意。
首先,不少國家、地區例如美國、加拿大、內地等全部或部分城市的機場,都有徵收機場費,本港藉此籌措三跑道資金,應無可遭非議之處。機管局初步建議向每名旅客徵收180元,對於短程和長程旅客同一收費,是否合理,機管局應該再研議。短程徵費較少,相信會得到更多人支持。另外,機場費不一定要在跑道建造期內徵收,若「攤長」來收,例如持續收10年或15年,則徵收額可以減少,對旅遊業可能的影響也會減至最低。
機場費不應劃一徵收
發債集資讓市民參與
其次,機管局營運收入豐厚,發債可獲最高評級,息率應該不會低,對於不少坐擁資金的市民,若有機會購買機管局的債券,會是風險低、穩妥的投資。市民參與購買債券,機管局可藉此吸納大量資金,三跑道建造費用不虞或缺,這是雙贏局面。因此,機管局發債,不宜只向大機構、基金招手,一部分應以「零售債券」方式,讓市民有機會參與。興建跑道的資金部分來自市民大衆,有另一層意義,使機場與市民的關係更密切,值得機管局考慮。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白雲機場三跑道已啟用
赤鱲角硬件起碼落後9年
根據機管局最新數字,去年機場營運無論在客運、貨運及飛機起降量都有增長,客運量及貨運量分別達到6340萬人次及438萬公噸,與2013年的5990萬人次及413萬公噸比較,增長明顯。飛機起降量由2013年約37萬增至39萬架次,增長速度已經超越《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的預期,專家推算目前雙跑道的使用量,一兩年內將會飽和;香港若要維持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建造三跑道是刻不容緩的事。
廣州白雲機場去月初開始,已經跨入「三跑道營運時代」。白雲機場去年航班起降41.2萬架次,超過本港,只是起降多為較小型客機,因而客運量仍較赤鱲角機場約少860萬人次。三跑道把白雲機場的營運推向新階段,即使赤鱲角機場三跑道如期完工,但是硬件設施較落後9年,期內白雲機場會否佔奪華南航空樞紐地位,視乎本港在軟件設施和配置能否勉力維持優勢,等待三跑道啟用之後再迸發力量。
赤鱲角機場即將飽和,本港空運無論在客運和貨運要保持增長,必須有新跑道因應需求。至於區域航運中心、航空樞紐位置的競逐,香港若因為硬件設施跟不上,優勢一旦失去,日後能否再扳回,存在懸念。香港在海運方面已經因為內地港口碼頭趕上,開始滯後,若空運優勢也失守,不單本港經濟受影響,會否從根本上衝擊國際都會地位,也值得憂慮。
赤鱲角三跑道規劃多時,環評報告已獲批准,融資計劃看來可行;三跑道工程處於準備就緒狀態,若按當年赤鱲角機場的建造進度,約於1991年底動工、1998年7月啟用,則三跑道明年動工、2023年完工啟用,應屬合理預期。不過,由於有司法覆核尚待法庭審理,則工程會否延誤、延誤多久,就難以預估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若延誤,建造費用將會更多;機管局估計是每延誤1年要多耗資70億元,其餘有形及無形損失,就難以估量了。一些不必要的司法覆核,實際上勞民傷財,對任何人、對本港經濟和整體發展,看不到有絲毫好處,若有關人士肯撤回訴訟,則香港幸甚。
目前對三跑道工程持保留,甚或反對的人士和團體,其中一個質疑是空域談判進展有限,連兩名前任民航處長都認為若空域不解決,三跑道不宜拍板興建。政府表示2007年與內地簽署協議之後,空管有進展,「空牆」交接點逐漸增加,剛由8個增至10個,短期內將再有增加,政府相信到2020年,空域問題將會全面解決。政府講得信心滿滿,但是基於涉及保密規定,不能披露更多,云云。反對人士以空域問題步步進逼,政府若智珠在握,應該增加透明度,透露更多空域的談判進展和細節,否則反對人士持續藉此做文章,政府將陷於被動,對推進三跑道工程可能構成不必要爭議。
三跑道最新建造費用為1415億元,是本港歷來耗資最大的單一工程,機管局擬定的融資計劃多管齊下,以共同承擔理念籌措資金,初步看來可行可持續。近年公共大型工程,超支已是常態,港鐵多項鐵路工程超支多少,迄今仍未明確交代,對超支是否承擔責任也含糊其詞;機管局明確表示三跑道建造費用若有超支,將一力承擔。機管局以包底方式建造三跑道,有強烈誘因嚴加監督、控制成本,因此,「一力承擔」使融資計劃收先聲奪人之效。
政府就建造三跑道的資金投入,是建造期內暫時不收機管局營運收益的分紅,每年約數十億元,這是體現政府擁有機場資產的承擔。融資計劃最重要的是旅客徵收機場建設費和機管局發債集資,這兩項資金籌措,有些情况值得機管局注意。
首先,不少國家、地區例如美國、加拿大、內地等全部或部分城市的機場,都有徵收機場費,本港藉此籌措三跑道資金,應無可遭非議之處。機管局初步建議向每名旅客徵收180元,對於短程和長程旅客同一收費,是否合理,機管局應該再研議。短程徵費較少,相信會得到更多人支持。另外,機場費不一定要在跑道建造期內徵收,若「攤長」來收,例如持續收10年或15年,則徵收額可以減少,對旅遊業可能的影響也會減至最低。
機場費不應劃一徵收
發債集資讓市民參與
其次,機管局營運收入豐厚,發債可獲最高評級,息率應該不會低,對於不少坐擁資金的市民,若有機會購買機管局的債券,會是風險低、穩妥的投資。市民參與購買債券,機管局可藉此吸納大量資金,三跑道建造費用不虞或缺,這是雙贏局面。因此,機管局發債,不宜只向大機構、基金招手,一部分應以「零售債券」方式,讓市民有機會參與。興建跑道的資金部分來自市民大衆,有另一層意義,使機場與市民的關係更密切,值得機管局考慮。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