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人大政協兩會雖已閉幕,但還是有些花絮值得點評。新華社記者吳小妹採訪演員陳道明,成文後請他審稿,又在新華社官網發了一篇記者手記〈陳道明席地而坐,為我親手改稿〉。顯然,這名被荷爾蒙燃燒的小妹模糊了自己的職業角色,心兒為男神怦怦亂跳:「陳老師,你看你,我今天都沒有戴隱形眼鏡,沒化妝……」
果然,吐槽鋪天蓋地,無非「新聞要客觀中立」、「職業操守專業素養」、「需要演員來教還好意思公開得瑟」之類。吐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吐本身,亮點是大家同仇敵愾爭前恐後亢奮潑糞樂此不疲。滅天下為己任,損他人而後快,吐槽成為生活方式,毒舌就是招搖炫技。這陣勢,甭說吐吳記者,就是石頭都能砸出花。
收入杯水車薪遑論理想
憑什麼要吳記者們高揚新聞理想的旗幟?看看他們的生存狀態吧。且不說工作辛苦,吳小妹們可能是北漂(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兩三千塊的底薪,外加三五千不等的稿費,每月要付2000元房租,還要吃飯、坐車、添衣、描眉,時常為錢包愁。我認識一個小記者,她不僅住不起單間,甚至睡不起一張單獨的牀,要和別的女人合擠一張雙人牀,如此狀態,談新聞有理想嗎?
看看周圍,誰有理想?兩會開着,美女代表美女委員美女翻譯美女服務員的是熱點,車模和記者的身分轉換受追捧;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說:「今天我畫了點淡妝,很樂意照相」;政協委員崔永元舉着自拍神器滿場飛奔,看到席地而坐的吳小妹和陳男神,也湊熱鬧圍拍——這是新聞嗎?你們衣食不愁戲謔兩會,滿眼都是敷衍、曖昧、言不由衷和粉紅的霧霾,憑什麼要求吳記者冷冷地裝新聞理想狀?
因為真的新聞辦不了,只好花邊着。政協婦聯界別的分組會結束,中央芭蕾舞團首席主演朱妍委員教女委員們跳芭蕾緩解神經疲勞。記者幫腔道,委員們開了兩小時會沒休息,「也是蠻拼的」。山東省長郭樹清承諾,山東9800多萬人不會去香港搶購奶粉。這回怎麼沒有記者點個讚?郭省長嘴夠大的,一句話就救了香港?
回過頭來看陳道明改稿,還真不是通常的有關部門的審稿和斃稿。吳記者寫的是正面報道,陳道明把一些多餘的修飾成分刪掉了,如「情緒有些激動地」、「語重心長地」。還有,用「演員」替換掉「知名表演藝術家」。
花邊矚目充斥「粉紅霧霾」
真要對陳道明發飈的話:一是,據說「陳道明在討論會上幾乎不發言」,這有點虛位的意味;二是,陳離開小組討論會場去接受媒體採訪,涉嫌不務正業違反會議紀律。
早有人不喜歡這粉紅的霧霾。兩會開幕前,《人民日報》在其官方微博、微信和App同時推出的文章〈寫給代表委員的9句話〉中寫道:你來北京,是監督政府、參政議政的,不是來聆聽指示、彙報心得的。
但誰見過真正的「參政議政、監督政府」嗎?有,上海葛劍雄。葛劍雄也是先從常識說起:政協新聞發布會,有兩點我覺得不太妥當,在講反腐具體措施時,一是用了「很任性」,二是用了「鐵帽子王」。在這種嚴肅的場合,使用這種意思難以界定的詞不妥當,中央對高層人物的處置是非常謹慎的,怎麼能說是「任性」呢?「鐵帽子王」據說是中央領導在某次會議上用了這個詞,但新聞發言人不應該濫用這些辭彙,你有中央領導那麼強的語言把握能力嗎?你是在內部的會議上嗎?
委員嚴肅談文化乏報道
接下來,葛劍雄的話就更嚴肅了:有些人非常警惕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侵蝕,其實我們自己在語言使用方面的粗俗化、粗鄙化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比如報道明星結婚,稱為「大婚」,「大婚」通常用於帝王的結婚。還有「御用」,本來指皇帝用的,也被濫用,甚至用於政治人物身上。比如習近平的翻譯叫「御用」翻譯,還有「國母」等。中國領導的夫人稱「第一夫人」也就算了,稱「國母」,難道還有「國父」嗎?
葛劍雄的話夠嚴肅了吧,是有理想的新聞人該報道的吧?但有內地記者報道嗎?不幸,沒有。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果然,吐槽鋪天蓋地,無非「新聞要客觀中立」、「職業操守專業素養」、「需要演員來教還好意思公開得瑟」之類。吐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吐本身,亮點是大家同仇敵愾爭前恐後亢奮潑糞樂此不疲。滅天下為己任,損他人而後快,吐槽成為生活方式,毒舌就是招搖炫技。這陣勢,甭說吐吳記者,就是石頭都能砸出花。
收入杯水車薪遑論理想
憑什麼要吳記者們高揚新聞理想的旗幟?看看他們的生存狀態吧。且不說工作辛苦,吳小妹們可能是北漂(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兩三千塊的底薪,外加三五千不等的稿費,每月要付2000元房租,還要吃飯、坐車、添衣、描眉,時常為錢包愁。我認識一個小記者,她不僅住不起單間,甚至睡不起一張單獨的牀,要和別的女人合擠一張雙人牀,如此狀態,談新聞有理想嗎?
看看周圍,誰有理想?兩會開着,美女代表美女委員美女翻譯美女服務員的是熱點,車模和記者的身分轉換受追捧;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說:「今天我畫了點淡妝,很樂意照相」;政協委員崔永元舉着自拍神器滿場飛奔,看到席地而坐的吳小妹和陳男神,也湊熱鬧圍拍——這是新聞嗎?你們衣食不愁戲謔兩會,滿眼都是敷衍、曖昧、言不由衷和粉紅的霧霾,憑什麼要求吳記者冷冷地裝新聞理想狀?
因為真的新聞辦不了,只好花邊着。政協婦聯界別的分組會結束,中央芭蕾舞團首席主演朱妍委員教女委員們跳芭蕾緩解神經疲勞。記者幫腔道,委員們開了兩小時會沒休息,「也是蠻拼的」。山東省長郭樹清承諾,山東9800多萬人不會去香港搶購奶粉。這回怎麼沒有記者點個讚?郭省長嘴夠大的,一句話就救了香港?
回過頭來看陳道明改稿,還真不是通常的有關部門的審稿和斃稿。吳記者寫的是正面報道,陳道明把一些多餘的修飾成分刪掉了,如「情緒有些激動地」、「語重心長地」。還有,用「演員」替換掉「知名表演藝術家」。
花邊矚目充斥「粉紅霧霾」
真要對陳道明發飈的話:一是,據說「陳道明在討論會上幾乎不發言」,這有點虛位的意味;二是,陳離開小組討論會場去接受媒體採訪,涉嫌不務正業違反會議紀律。
早有人不喜歡這粉紅的霧霾。兩會開幕前,《人民日報》在其官方微博、微信和App同時推出的文章〈寫給代表委員的9句話〉中寫道:你來北京,是監督政府、參政議政的,不是來聆聽指示、彙報心得的。
但誰見過真正的「參政議政、監督政府」嗎?有,上海葛劍雄。葛劍雄也是先從常識說起:政協新聞發布會,有兩點我覺得不太妥當,在講反腐具體措施時,一是用了「很任性」,二是用了「鐵帽子王」。在這種嚴肅的場合,使用這種意思難以界定的詞不妥當,中央對高層人物的處置是非常謹慎的,怎麼能說是「任性」呢?「鐵帽子王」據說是中央領導在某次會議上用了這個詞,但新聞發言人不應該濫用這些辭彙,你有中央領導那麼強的語言把握能力嗎?你是在內部的會議上嗎?
委員嚴肅談文化乏報道
接下來,葛劍雄的話就更嚴肅了:有些人非常警惕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侵蝕,其實我們自己在語言使用方面的粗俗化、粗鄙化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比如報道明星結婚,稱為「大婚」,「大婚」通常用於帝王的結婚。還有「御用」,本來指皇帝用的,也被濫用,甚至用於政治人物身上。比如習近平的翻譯叫「御用」翻譯,還有「國母」等。中國領導的夫人稱「第一夫人」也就算了,稱「國母」,難道還有「國父」嗎?
葛劍雄的話夠嚴肅了吧,是有理想的新聞人該報道的吧?但有內地記者報道嗎?不幸,沒有。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