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學雞媽媽﹕惜福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17日 06:35
2015年03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差不多每個禮拜五傍晚,我家小子都嚷着快點吃完飯,出發到家裏附近的天橋底。這是佛教慈濟基金會的回收點,我們到達時,現場已架起幾個分類用的大袋了。小子走到擺放工具的桌子前,討一雙勞工手套戴上,旋即開工。


在晚上九時十五分前,這裏不斷有街坊加入,有的從家中帶來垃圾,有的騰出一雙手參與回收。他們把一袋袋垃圾逐件逐件分拆出來,放入不同的袋子裏。平素我們習慣把塑膠一股腦兒丟入「啡膠樽」回收箱,便算完成環保責任,但這裏更進一步。志工把塑膠細細分為「膠袋」、「雜膠」、「一號膠」和「二號膠」等,各就各位,為的是增加回收效益,也減低回收商打不響算盤偷偷把膠料丟到堆填區的荒謬。


將廢物分類 變破壞王?

這一晚,我兒勤勤懇懇把廢物分類,後來暫時沒新來的廢料,便主動蹲到矮櫈上的街坊伯伯旁,問道﹕「我能不能幫忙?」原來伯伯正在拆開幾盒簇新的相簿,利落地拉開每一頁用來放相的膠套,然後分成膠一堆、紙一堆。


「有時覺得自己像破壞王。」伯伯笑得有點無奈。印象中他常常坐這裏,手執小工具,把無法維修的、壞掉的小物解體回收。只是這次有點不同——他手上的3R相簿不舊也不壞,挺好看,外面還封着包裝膠,伯伯說﹕「送也沒人要,人家都不用這種相簿了。」只因為冲曬相片的習慣改變,相簿還未有機會收納一張照片,便直接變為回收物料。


最後,我和小子拿走四個原本用來放相簿的硬盒子,還捧了幾筒彩色膠紙回家,人棄我取,看看能否成為雜誌架和孩子的手工材料。臨走時,我家小子執到寶似的一臉滿足——這也許是他熱愛幫忙的另一個原因。至於垃圾婆如我心裏卻在想,如何能在這些物件被打碎回收前,換個用途賦予第二生命。


部分垃圾「命不該絕」

這樣命不該絕的垃圾其實不罕見,單單在家住樓層的垃圾房,我們便撿過︰數個電腦顯示屏(我家外傭姐姐拿去賣了當外快)、幾箱保存得非常好的圖書(我們不合用,但又不忿氣當廢紙回收,結果放到網上,竟然找到合用的好人家)、一部簇新的相機(那次外傭姐姐像中了六合彩般高興)……

買前三思,丟棄前三思,也是為孩子積福啊。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